考察與發現 1.
我國古代曾開辟了陸路新途,也曾擁有過海上的輝煌,在人類地理考察與發現曆史上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漢代張騫的西域之旅和後繼者的進一步探索,打開了連接西域及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國際通道,絲綢之路從此名揚世界。
西行佛國的法顯和玄奘、西遊萬裏的耶律楚材和丘處機,他們的記述使古人的地理視野得到開闊。元代馬可·波羅的遊記引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而鄭和開辟的新航線,為世界航海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張騫探險開辟對外新路
漢代時將甘肅至玉門關和陽關以西,包括新疆和蔥嶺以西地區稱為“西域”。西漢時期由張騫首次打通通往西域的路線,成為了後來名揚世界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地理環境異常險惡,然而,我們的先民們並沒有因為不利的地理條件而將之視為畏途,而是通過張騫等人的“鑿空之旅”和後繼者的進一步探索,成為連接西域及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國際通道。
漢朝4代,都對西域的遊牧民族匈奴采取和親政策,至漢武帝時,國力充沛,極欲討伐匈奴,一雪數十年來和親的恥辱。漢武帝為實行東西夾擊匈奴的戰略,先後兩次派張騫去西域。
公元前139年,張騫率領100餘人從隴西出發,向西域進發。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獲,被扣留10年。後來匈奴內亂,張騫得機脫身,西至大宛。
當時大月氏已臣服於匈奴,無複仇之意,聯合事不得要領,張騫居歲餘而歸。在歸途中經過羌中,又被匈奴俘獲,扣留了一年多,其後張騫乘匈奴內亂回到長安。
公元前119年,匈奴為漢軍所打敗,漢武帝再命張騫去西域。
張騫率一行300人,帶備金銀、玉帛至烏孫,想說服烏孫與朝廷聯合,借此牽製匈奴。但因烏孫不知漢朝虛實,又臣服匈奴已久,故不敢與匈奴為敵。
後來烏孫及其他各地派人隨同張騫回長安。西域各地也派人陸續 來到漢都長安。烏孫目睹漢朝殷實,遂與漢朝結盟。
張騫去西域所經過的路線,主要是我國和歐洲之間的內陸亞洲地區。在這條路線上,地理特征是氣候異常幹燥,降雨量極其稀少。其間有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續出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阿賴山、興都庫什山等山脈,冰峰峽穀,行走艱難。
這條路線的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和景觀是沙漠和戈壁。如新疆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裏海東部的卡拉庫姆沙漠、伊朗的卡維爾沙漠等,對於行旅來說,更是一段幹渴難行的艱苦旅程。
此外,由鹽殼沉積而形成的崎嶇起伏、犬牙交錯的雅丹地貌,也是一個重要的地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