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曆法 3.(1 / 2)

傳統曆法 3.

推算出天幹地支與曆法

天幹地支,是古代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六十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我國古人而言,這些符號被賦予了很多意義。

由幹支記錄時間而產生的曆法,謂之幹支曆法。幹支曆是以六十幹支紀年月日時的一種方法,是屬於我國所特有的曆法。

由於我國人民長期使用幹支紀年方法,更加突出了幹支的作用。

相傳在華夏人文始祖黃帝時期,九黎族部落首領蚩尤侵掠炎帝大片疆土,黃帝憂民之苦,遂與蚩尤展開“涿鹿之戰”。經過幾番苦戰,黃帝還是沒能治住蚩尤。

黃帝沐浴齋戒,築高壇祀天,建方丘敬地,以求天地相助,戰勝蚩尤,解除蒼生之苦。

黃帝的虔誠感動了上蒼和地祇,上蒼降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地祇生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給他用於排兵布陣。

黃帝就將十天幹圓布成天形,十二地支方布成地形,以幹為天,支為地,組成天羅地網,終於戰勝了蚩尤。

後來,黃帝登基時,命史官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將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同時,把天幹地支引入曆法,作為紀曆的符號。這就是天幹地支的由來。

大撓氏始作甲子,從此以後,天幹地支在曆法中的運用就延續下來。大撓氏作甲子雖是傳說,但從殷商的帝王名字如天乙、外丙、仲壬、太甲等來看,幹支的來曆必早於殷代,即在3500年之前便已出現了。

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互聯叫作“天幹”;“地”和“支”互聯叫作“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幹地支”。天幹地支相當於樹幹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

古人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後來的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再搭配十天幹日紀法,發展出現在的天幹地支。它們都被賦予豐富的原始意義。

在十天幹中,甲,像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有萬物衝破阻撓而出的含義;乙,象征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丙,象征太陽和火光,萬物皆炳然可見;丁,象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戊,象征大地草木茂盛;己,表示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庚,意為秋收而待來春;辛,表示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壬,象征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癸,萬物閉藏,懷妊地下,以待萌芽。

在十二地支中,子,表示草木萌生的開始;醜,表示草木將要冒出地麵;寅,表示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麵伸展;卯,日照東方,萬物滋茂;辰,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巳,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午,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未,果實成熟而有滋味;申,象征物體都已長成;酉,萬物到這時開始收斂;戌,草木凋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