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儀器 3.(2 / 2)

宋代渾儀已是環圈層層環抱的重器,它在天文測量和編曆工作中

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漸漸顯示了多重環圈的弊病:安裝和調整不易,遮蔽天空漸多,使許多天區成為死區不能觀測。因此,宋代後已在醞釀渾儀的重大改革,這是元代簡儀的創製。

要追蹤曆代渾儀的下落是件不容易的事。

木製的當然不易保存下來,即使是銅鐵鑄的也因年久湮滅和戰亂毀壞

不存。

宋代渾儀的遭遇要複雜些,北宋為金所滅,開封的五大渾儀全被虜至金的都城中都,運輸過程中損壞的部件均被丟棄,渾儀被置於金的候台上,但因開封和北京緯度差達4度,觀測時需作修正。

金章宗時,有一年雷雨狂風使候台裂毀,造成渾儀滾落台下,後經修理複置於台上。

北方蒙古族南下攻金,金王室倉皇出逃,宋代渾儀搬運困難,隻好放棄而去,宋代儀器再次受到毀壞。至1271年,宋代渾儀隻有天文學家周琮等人所造的一架還有線索,其他的都已不明。

北宋亡後,宋高宗南渡,曾經在杭州鑄造過兩三台小型渾儀,置於太史局、鍾鼓院和宮中,但下落均不明。

明朝建都南京後,將北京的宋元代渾儀運至南京雞鳴山設觀象台,隨後鑄渾儀。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儀器並未運回北京,而是派人去南京做成木模到北京來鑄造,1437年鑄成,置於明觀象台上,即現在的北京古觀象台。

清代康熙年間,欽天監請將南京郭守敬所造儀器運回北京。當時有人在觀象台下見到許多元製簡儀、仰儀諸器,都有王恂、郭守敬監造的簽名。

1715年,歐洲傳教士紀理安提出鑄造地平經緯儀,將元明時期舊儀除明代製簡儀、渾儀、天體儀外,盡皆熔化充作廢銅使用,遂使元明時期舊儀不複留存。

至於宋元明時期舊儀的下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發現。目前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上的儀器為清代鑄造,而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的渾 儀、簡儀則是明代仿製的宋元時期舊儀。

簡儀的創製是在1279年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負責的,現存於紫金山天文台的簡儀為明代正統年間的複製品,郭守敬原器已毀。因其簡化了渾儀的環圈重疊體係,又將赤道坐標與地平坐標分開,不遮掩天空,觀測簡便,故後人以此作為簡儀名稱之由來。

郭守敬創製的簡儀,就其結構來說是一個含有4架簡單儀器的複合儀器,或許稱複儀更為合適。

4架儀器中的主要部分是一架赤道經緯儀,可算是傳統渾儀的簡化。它隻有四遊環、赤道環和百刻環,而後兩環重疊在一起置於四遊環的南端,使四遊環上方無任何規環遮掩,一覽無餘。

在赤道和百刻兩環之間安裝有4個銅圓柱,起滾動軸承的作用,這一發明早於西方200年之久。但這4個銅圓柱在明代複製品中沒有。

4架儀器中的另一部分是地平經緯儀,又稱“立運儀”,就是直立著運轉的儀器。這也是新創造的,可以測量天體的地平經緯度。

地平經緯儀隻有兩個環,一個地平環,水平放置;在地平環中心垂直立一個立運環,窺衡附於其上,起四遊環的作用。

4架儀器中的其他兩部分是候極儀和正方案。候極儀裝於赤道經緯儀的北部支架上,以觀北極星校準儀器的極軸,使安裝準確。正方案置於南部底座上,它既可以攜帶走單獨使用,在這裏也可以校準儀器安裝的方位準確性。

現存簡儀上正方案的位置在明末清初換上了平麵日晷。

在《元史.天文誌》裏列舉郭守敬創製的儀器名稱,首先就是簡儀,而立運儀、候極儀、正方案的名稱又另外列出,可見郭守敬所指的簡儀就是單指其中的赤道經緯儀。

當時既無這一名稱,它又同傳統的渾儀形狀不同,考其作用正如渾儀,結構比渾儀簡化。因此郭守敬稱其簡儀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