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儀器 2.(1 / 2)

天文儀器 2.

古代計時儀器漏和刻

漏和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是古人發明的諸多計時

工具中最有代表性的儀器,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漏是指帶孔的壺,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早期多為泄水型漏刻,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麵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壺中,隨水麵上升指示時間,為了得到均勻水流可置多級受水壺。

漏是漏水的壺,借助水的漏出以計量時間的流逝,是守時儀器。刻是帶有刻度的標尺,與漏壺配合使用,隨壺水的漏出不斷反映不同的時刻,屬於報時儀器。從文獻史料和邏輯推理來看,漏的出現當早於刻。

漏壺的起源應是相當早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就能製造精美的陶器,總會出現破損漏水的情況,而漏水的多少與所經時間有關,這就是用漏壺來計時的實踐基礎。人們從漏水的壺發展到專門製造有孔的漏壺,這一儀器就誕生了。

據史書所記載,漏刻之作開始於軒轅之時,在夏商時期有了很大發展。軒轅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漏壺為他所創不盡可信,但說在夏商時代有了很大發展還可考慮。

殷商時期已知立杆測影,判方向、知時刻,因而漏和刻的發明不會晚於商代。在先秦典籍中,見到有關漏的記述,在漢代以後文獻中已經見有刻和漏刻的描寫。

最原始的漏壺是沒有節製水流措施的,隻是讓其自漏,從滿壺漏至空,再加滿水接著漏。顯然滿壺和淺壺漏水的速度不同,但一壺水從滿漏至空都是大體等時的。如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1976年出土的西漢漏壺每次漏空大約10分鍾,因而計量時間可用漏了多少壺來表示。

為了不間斷地添水行漏,計數漏了多少壺,需要有人日夜守候,這也許就是《周禮.夏官司馬》中提到“挈壺氏”的原因。書中說夏官司馬所屬有挈壺氏,設下士6人及史2人,徒12人。

有軍事行動時,掌懸掛兩壺、轡、畚物。兩壺,一為水壺,懸水壺以示水井位置;一為滴水計時的漏,命名擊柝之人能按時更換。

如此眾多的人員守候一個漏壺顯然是很大的負擔,人們必然會產生節製漏水速度的要求,或在壺內壁出水口處墊以雲母片,或在漏水孔中塞以

絲織物等,使漏水緩慢而又不斷,這樣每一壺水漏出的時間長了,就減輕了不斷添水的負擔。由於不能以漏多少壺來計時,而要隨時注意漏壺裏的水漏掉多少,這就是刻產生的基礎。最初可能是在壺內壁上刻畫。後來為了便於讀數,就放一支箭在壺裏,在箭杆上劃刻度,看水退到什麼刻度就知道時間了。由於漏水速度的減慢,改用刻來作為計量時間的單位,壺水的滿淺影響漏水速率的問題就顯得突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