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編訂 6.(1 / 1)

曆法編訂 6.

中西結合的《崇禎曆書》

《崇禎曆書》是明代崇禎年間為改革曆法而編的一部叢書。從1629年9月成立曆局開始編撰,至1634年11月全書完成。

全書主編徐光啟,後由李天經主持。參加編製的有日耳曼人湯若望、葡萄牙人羅雅穀、瑞士人鄧玉函、意大利人龍華民等。

《崇禎曆書》從多方麵引進了歐洲的古典天文學知識。此曆法在清代被改為《時憲曆》,在清代初期前後行用了80餘年。

明代初期使用的曆書是元代郭守敬等人編製的《授時曆》,在明代立國後更名為《大統曆》沿用,至明崇禎年間,這部曆書已施行了348年之久,誤差也逐漸增大。

明代初期以來,據《大統曆》推算所作的天象預報,就已多次不準。1629年6月21日日食,欽天監的預報又發生顯著錯誤,而禮部侍郎徐光啟依據歐洲天文學方法所作的預報卻符合天象,因而崇禎帝對欽天監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徐光啟等因勢提出改曆,遂得到批準。同年7月,禮部在宣武門內的首善書院開設曆局,由徐光啟督修曆法。

徐光啟深知,西方天文學的許多內容是我國古所未聞的,所以改曆時應該吸取西學,與我國傳統學說參互考訂,中西會同歸一,使曆法的編訂更加完善。於是,他製訂了一個以西法為基礎的改曆方案。

在編纂過程中,曆局聘請來日耳曼人湯若望、葡萄牙人羅雅穀、瑞士人鄧玉函、意大利人龍華民等參與曆法編訂工作。

這些西方耶穌會傳教士參與我國曆法編訂,給渴望天文新知識的我國天文工作者帶來了歐洲天文學知識,開始了我國天文學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在傳統天文學框架內,搭入歐洲天文知識構件。

在徐光啟的領導下,曆局從翻譯西方天文學資料起步,力圖係統地和全麵地引進西方天文學的成就。西方學者與曆局的中國天文學家一道譯書,共同編譯或節譯了哥白尼、第穀、伽利略、開普勒等歐洲著名天文學家的著作。這是曆局的中心工作。

曆法編纂工作從1629年至1634年,曆經6年,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曆書》。徐光啟於1633年去世,經他定稿的有105卷,其餘32卷最後審定人為曆法家李天經。

《崇禎曆書》貫徹了徐光啟以西法為基礎的設想,基本上納入了 “熔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的規範。是較全麵介紹歐洲古典天文學的重要著作。

《崇禎曆書》書中引入了清晰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經緯度概念,以及球麵天文學、視差、大氣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和有關的改正計算方法。它還采用了一些西方通行的度量單位,如一周天分為360度;一晝夜分為96刻24小時;度、時以下采用六十進位製等。

從內容上看,《崇禎曆書》全書共46種,137卷,分“基本五目”和“節次六目”。

基本五目分別為法原、法數、法算、法器和會通。這部分以講述天文學基礎理論法原所占篇幅最大,有40卷之多,約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

此外,法數為天文用表,法算為天文計算必備的平麵、球麵三角學、幾何學等數學知識,法器為天文儀器及使用方法,會通為中西度量單位換算表。

節次六目是根據這些理論推算得到的天文表,分別為日躔、恒星、月離、日月交合、五緯星和五星淩犯。如推算出太陽視運動的度次,記載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以及其他參數,月球運行的度次,日月交合時間,金木水火土星五星出入黃道的情況。

盡管當時哥白尼體係在理論上、實測上都還不很成功,但《崇禎曆書》對哥白尼的學說做了介紹並大量引用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的章節,還認為哥白尼是歐洲曆史上除了伽利略、開普勒之外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之一。

事實上,《崇禎曆書》在1634年編完之後並沒有立即頒行。新曆的優劣之爭一直持續10年。在《明史 .曆誌》中記錄了發生過的8次中西天文學的較量,包括日食、月食,以及木星、水星、火星的運動。

最後崇禎帝在1643年8月下定頒布新曆的決心,但頒行《崇禎曆書》的命令還沒有實施,明王朝就已滅亡。此後,則由留在北京城中的湯若望刪改《崇禎曆書》至103卷,並且由清順治皇帝將其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

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曆書》被收入《四庫全書》,但因避乾隆弘曆諱,易名為《西洋新法算書》,並且根據它的數據編製曆書,叫《時憲曆》。近代所用的舊曆就是《時憲曆》,通常叫“夏曆”或“農曆”。總的來說,《崇禎曆書》是漢化西方天文學的產物,明代天文學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