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 1.(1 / 2)

造紙術 1.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我國古代用來供書寫的材料。

西漢時期,輕便廉價的書寫工具紙被發明出來了。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我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我國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人類文明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被譽為“人類文明之母”。

我國最早的紙張

我國最早的紙在考古發掘中已有發現,表明早期造紙術源於生產實踐。如發現有植物纖維紙,絲綿做成的薄紙,還有通過蠶絲加工時的漂絮法得到的絲片等。

早期紙原料及製作方法是我國古代造紙術的重要開端,影響深遠,標誌著我國造紙技術走向成熟。

紙的出現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兩人都被召入了後宮,得到了漢成帝劉驁的寵幸,一個當了皇後,一個當了昭儀。宮中有個女官叫曹偉能,生了一個孩子,按說應該是皇子。

趙昭儀知道了,就派人把偉能的孩子扔掉了,並把偉能監禁了起來,還給她一個綠色的小匣子,裏麵是用“赫蹄”包著的兩粒毒藥,就這樣,偉能被逼服毒而死。這張包著藥還寫上字

的“赫蹄”,東漢時期著作家應邵解釋說,它是一種用絲綿做成的薄紙。

原來在西漢時,我國已經能製作絲綿了,方法是把蠶繭煮過以後,放在竹席之上,再把竹席浸在河水裏,將絲綿衝洗打爛。絲綿做成以後,從席子上拿下來,席子上常常還殘留著一層絲綿。

等席子曬幹了,這層絲綿就變成了一張張薄薄的絲綿片,剝下來就可以在上麵寫字了。這種薄片就是“赫蹄”,也就是絲綿紙。

後來,在陝西西安東郊灞橋磚瓦廠附近發現了一座西漢古墓,墓中發現了數張包裹著銅鏡的暗黃色纖維狀殘片。考古工作者細心地把黏附在銅鏡上的紙剝下來,大大小小共有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長寬各約0.1米。

後來經過化驗分析,原料主要是大麻,摻有少量苧麻。在顯微鏡下觀察,紙中纖維長度1毫米左右,絕大部分纖維做不規則的異向排列,有明顯被切斷、打潰的帚化纖維。這說明紙張在製造過程中經曆過被切斷、蒸煮、舂搗及抄造等處理。

根據這一發現,考古學

家認定,這就是西漢時期麻類纖維紙,並將其命名為“灞橋紙”。灞橋紙色暗黃,後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

灞橋紙雖然質地還比較粗糙,表麵也不夠平滑,但無疑是最早的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的紙。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紙片,它說明我國古代的造紙術,至少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至2世紀。這一發現,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灞橋紙發現後,後來又有了新的發現。在陝西扶風中顏村發現了一個殘破的陶罐,裏麵有一些銅器,後通過清理,發現陶罐裏裝的都是些西漢時期做裝飾的銅飾件,還有一些西漢時期通用的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