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結論

本書在區位論、中心—邊緣理論、增長極理論等區域發展理論及旅遊係統論、大旅遊理論等旅遊發展理論的指導下,基於實地調研、問卷調查、統計數據和相關文獻資料,綜合應用聚類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威爾遜模型、產業結構偏離度等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在梳理大都市區邊緣區域、傳統旅遊資源非優區的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對大都市區邊緣區域旅遊業發展的模式選擇、戰略選擇、產業體係構建和空間模式進行理論探討。在此基礎上,選取大北京都市邊緣區廊坊作為案例區,對廊坊市旅遊發展的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生態經濟環境與旅遊資源條件、京津市場需求現狀和廊坊市旅遊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定性與定量、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係統分析,剖析其產業發展的限製條件和旅遊發展的優、劣勢,探討旅遊業發展的驅動機製,進而提出廊坊市以休閑旅遊為主導、以近位發展為特征、以產業鏈條延長為目的、實現區域經濟和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發展模式。主要得出如下結論:大都市區邊緣區域是我國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因區域經濟的非均衡發展而出現的必然現象。大都市區邊緣區域在空間上處於都市區的邊緣,社會經濟發展滯後,在發展政策和區域市場上被邊緣化,其中心化和經濟發展的需求迫切。大都市區邊緣區域宜采取“補位發展”、“近位發展”戰略,依托都市區構建休閑旅遊產業體係,通過“點—軸”模式和增長極模式發展旅遊,推動邊緣區旅遊業和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實現邊緣區中心化。

大都市區邊緣區域是在我國城市化水平持續提高、城市經濟實力和輻射力日益增強的背景下,區域經濟不均衡發展的必然結果。大都市區邊緣區域具有其獨特特征,空間上位於都市區核心城市外圍,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受區位和經濟的製約,在政府發展政策和區域一體化市場上多處於被邊緣化的境遇。都市區中心區因擴張而帶來的資源、人口、環境等壓力以及邊緣區因被邊緣化而麵臨的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的壓力推動雙方共同謀求合作途徑,旅遊業是雙方合作的切入點之一。

都市區中心區居民因經濟生活富裕、工作壓力大、城市生活擁擠而產生的休閑旅遊需求旺盛,邊緣區與中心區空間上的臨近以及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而保留了更多的田園風光和閑散舒適,契合了都市居民的休閑需求,為邊緣區以旅遊為平台、融入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邊緣區根據其旅遊資源的豐度、品級、數量的優劣和多少可以靈活選擇“資源驅動型”、“需求驅動型”或兩者相融合的旅遊發展模式;根據其旅遊區位構成因子的完善與否可以采取“補位發展”戰略或“近位發展”戰略或采取兩者兼有方式;邊緣區以滿足都市居民休閑需求為根本的旅遊產業體係建設應充分發揮旅遊業關聯帶動性強的特點,構建由核心產業、拓展產業、支撐產業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的休閑旅遊產業體係;邊緣區旅遊發展應以旅遊資源相對豐富、旅遊業發展基礎良好的中心點為增長極,並以交通為軸,通過中心點的發展,帶動沿軸區域發展,最終形成網絡化發展的空間格局;邊緣區在旅遊業發展推動下,通過產業鏈條的延長,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和進步,逐步融入都市經濟圈,實現中心化。

廊坊市水資源嚴重短缺、能源缺乏、生態城建設目標對環境提出更高要求。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要求廊坊市必須擯棄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

廊坊市位於我國最缺水的華北平原,廊坊市人均水資源量205m3,遠低於京津冀地區人均317m3的平均水平,隻相當於全國水平的1/7;廊坊市年降雨少且集中,生產生活用水主要依賴地下水,因持續超采,廊坊市已形成三處地下水漏鬥,其麵積呈現逐步擴大趨勢,且已導致廊坊市部分地區出現地麵沉降,危及廊坊市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廊坊市所在的河北省能源自產量低,本省經濟發展所需能源82%依靠外部調入,能源對外依賴度高;2006年,廊坊市被列入河北省首批建設的生態城市,城市發展的定位對廊坊市的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節能減排、建設綠色生態城市是廊坊市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廊坊市未來產業的發展需要加強對高耗水農業的產業結構內部的改造,降低傳統農業比重,以旅遊發展為引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高科技農業,推進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的產業增加值;降低高耗能、高汙染的重工業比重,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工業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工業,推動旅遊業與工業的耦合發展,拓展工業產業鏈條;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加大對能耗低、環境汙染小、關聯帶動效應好的旅遊業的發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