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 1.
漆器
我國古代有漆國之稱,最早的發現在浙江省河姆渡新石器遺址中,一些陶器和木器的遺痕有發亮的漆皮,經鑒定距今有七八千年曆史。
另外,在江蘇省吳江梅堰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棕色彩繪陶器,經初步試驗棕色物質為漆。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中發現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約3400年至3600年。
夏商時期,漆器被廣泛應用,當時的漆工藝已經成了一項專門的手工業。
穩步發展的夏商時期漆器
關於漆器的記載,比較早的有韓非子的《十過篇》:“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畫其內。”這就是說,大禹時期,也就是夏朝做的漆器,外麵是黑色的,裏麵用紅色漆畫出紋飾。
夏商時期,漆器已經被廣泛應用。夏商漆器品種以生活用具為主。夏代漆器器形有鼓、筒形器、觚、盒和漆棺等;漆器上的紋飾主要受當時陶器和青銅器的影響,以動物紋樣和幾何紋樣為主。如在河南省二裏頭典型的夏代遺址中,就發現有裝飾獸麵紋的漆器。
夏代漆器的胎骨,隻有木胎一種,其製作工藝繼承了前人的方法,如觚、缽、豆等都是采用挖製和斫製相結合,並出現了新的雕刻工藝。
如河南省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有雕花漆器的殘片,雖然已不再是成品的麵貌,但仍然可以確定當時漆技術已經用於日常使用的多種器物中。
在遼寧省敖漢旗大甸子墓地有30多座夏代墓葬,都發現了漆器或漆器碎屑,器形有觚形器、筒形器等,並有經過加工的鬆石片、蚌片、螺片發現,說明當時已經有鑲嵌綠鬆石和螺鈿的漆器。
夏代之後,漆器的品種逐漸增多,殷商時期漆器的製作工藝水平在穩步發展,用途也在慢慢擴大,而且漆器的造型、紋飾深受青銅文化的影響。
商代漆器品種以日常用具為主,器型有盤、觚、缽等日常用品,樂器有鼓,兵器有盾、甲、馬車,喪葬用的有棺槨等,並出現了長方形和圓形的漆盒。
商代漆器上的紋飾以動物紋樣和幾何紋樣為主,如饕餮紋、雷紋、蕉葉紋等紋樣,漆色為紅、黑兩色,一般以朱漆為地,用黑漆塗成花紋,並能在漆裏摻雜各色顏料。
還出現了鑲嵌工藝和貼金箔技藝,即在有些器物的花紋上還嵌有磨製成圓形、方形、三角形的嫩綠色鬆石,還有一些器物的表麵貼有金箔。
如在一件商代漆盒的朽痕中,發現了半圓形的金飾薄片,其正麵陰刻有雲雷紋,背麵遺有朱漆痕跡,可能是漆盒上的金箔,這表明最早在商代金箔已用於漆器的裝飾。
商代漆器的胎骨有木胎、陶胎和銅胎3種,其中以木胎為主,陶胎、銅胎則少見。
商代的漆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如在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發現有一麵雕花、一麵塗朱的木槨板印痕,河北省藳城
台西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中,有的雕花塗色加鬆石鑲嵌。在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發現的漆繪雕花木器中,還有蚌殼、蚌泡、玉石等鑲嵌。商代漆器的發現地主要集中於河南安陽殷墟,同時在黃河中下遊及長江一帶也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