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的 1.(1 / 2)

商周時期的 1.

琉璃

我國琉璃藝術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時期。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為了比擬珠玉、寶石就創造出晶瑩剔透、濕潤光滑的琉璃藝術精品。

在陝西周原、山東曲阜魯國墓、河南淅川楚墓、江蘇吳國王室窖藏、山西曲沃晉侯墓葬等西周的墓葬,發現大量人工合成的半透明的琉璃珠管。

春秋中期,楚國冶銅豎爐的燒煉溫度可達到攝氏1200度,技術的提升為製造真正的琉璃提供了必要條件。從隨國曾侯乙墓發現的100多顆蜻蜓眼琉璃珠印證了這一史實。

商和西周時期琉璃的萌芽

商朝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我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湯在亳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

河南安陽殷墟確證了我國商王朝的存在。根據殷墟甲骨資料來

看,殷商時期的萬物崇拜依舊盛行,信仰對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麵,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對象。

商代琉璃的起源,也來自一個對大自然信仰的傳說:有一個商隊在經過沙漠時,中途休息,於是取幹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飯及夜晚禦寒,事後以沙埋之。

第二天,臨行前人們在沙堆中意外發現前夜沙裏所埋皆為晶瑩剔透亮閃閃的寶貝,於是眾人歡呼雀躍。

由於商隊的人們長年在外,於是稱這種寶貝為“流離”,後來又演變為琉璃。

在殷墟相繼發現了13座王陵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與車馬坑,裏麵有數量眾多、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石器、原始瓷器等,並出現了上釉陶器,以後為了滿足宮廷觀賞及民間日用、建築的需要,陶瓷的生產技術不斷發展。從這些器物中,可以認識到商代冶金、煉丹及原始瓷工藝的水平。

商代的冶金、煉丹、原始瓷工藝是我國琉璃製造業的3個重要萌芽條件。琉璃,對當時而言,除冶煉青銅時所發現的晶瑩的渣料,就是在陶質物的表麵覆蓋一層細密的玻璃質薄層,即通常所稱的釉。

商代陶器和原始瓷器上高溫溶結的釉滴可形成最早的琉璃,利用製陶工藝與冶金化學的經驗,以石英砂為原料,塑形後經高溫燒製,即可製成表麵光亮的原始琉璃管珠。

但因為當時燒製溫度不夠,砂粒無法全部熔融,也無法製造更大的器物,因此可以把商代看作我國琉璃的萌芽期。

商代人崇玉,古人為了比擬珠玉、寶石,就精心創造出了晶瑩剔透、濕潤光滑的琉璃藝術精品。

其中,在河南鄭州發現了一件商代中期青釉印紋尊,表麵有印花圖案,器身是光亮的棕色琉璃釉,口徑13厘米,高28.2厘米,尊口有深綠厚而透明的五塊玻璃釉,這充分證明了商代時我國的琉璃工藝已經被人們運用到禮器製作中。

另外,在同時代的商代墓葬中,還發現有白色穿孔的琉璃珠。

大體說來,古代琉璃,包括3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燒製青銅器、陶瓷時貼的釉;三是指玻璃。琉璃的發明,應同燒製陶瓷與冶煉青銅有關,發明人也就是製陶或製銅器的工藝師傅。

通過這些遺物可見,在商代,燒製陶瓷或冶煉青銅時,窯內溫度很高,有時就會無意中產生鉛鋇與矽酸化合物的燒製品。這些無名的工匠,是我國琉璃的發明者與祖師。作為琉璃之一的玻璃,就是指透明的琉璃,而最初隻是作為裝飾品或隨葬品,視如珍寶。

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與前朝的商代相比有了較大的發展。青銅工具的大量使用與生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餘勞動產品,促使各種手工行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青銅工藝更加繁榮,除王室控製的青銅作坊外,諸侯國也有自己的青銅作坊。

青銅產品的數量更多,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

麵。青銅業的發展,推動了其他行業的興盛。我國最早的琉璃器正起始於這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