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 6.
如此反複五六次之後,讓其在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幹成泥,這時的泥料已經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由於泥料的細膩,在濕潤狀態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漿注模的方式製成器型,也不宜於
製作大型器件,也因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麵做細微雕刻填泥和無釉磨光的特殊工藝。這也是建水紫陶與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質的區別。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紅色黏土,填色的泥料則是白色黏土,一些灰綠的、淺絳的、橙黃的天然彩泥被奇妙地敷上了紫色的陶坯,這種人為的創新和發揮,極大地彰顯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
“殘貼”更是將在陶坯上施泥為彩的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殘貼的做法是:將坯上的字畫分別以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過五六塊,少則兩三貼,讓觀者心隨神移,浮想聯翩。
建水紫陶生產之初,主要生產煙鬥、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台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樸典雅,別具一格;至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生產一種用於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又稱為“楊捏”,獨具匠心,外表飾有花鳥、蟲、魚、草、木、山、水圖畫、詩詞題,精美絕倫,具有“陶具一秀”之譽。
文人的字畫移位於紫陶之上,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為一種經典。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又要兼顧陶坯在不同弧麵和濕潤狀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須由厚實的懸肘運筆功底。
紫陶上的字畫不以斑斕的視角衝擊取勝,而以一種純潔安詳的淡雅與觀者交流,傳導出的是一種優美單純的寧靜。
建水紫陶的魅力,還在於其雕刻填泥工藝所構成的陶製泐痕與纖毫圓勁之間的對比融合。對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立刻將濕潤狀態下陶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並無刻石般線條自然崩裂的糙刺邊沿。
然而,妙處在於,刻模經填泥、修坯、風幹、焙燒、分次打磨拋光以後,線條居然呈現出好似經千年鏽蝕風化而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於是便有了金石之氣的天生古拙。刻工藝人多為女工,且大多不諳字畫之理,但她們對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區別於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好的作品需要經過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後細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細砂石打磨留下的拉絲,最後用鵝卵石拋光,細致複雜的過程後,原本暗淡粗糙的陶體被磨出了鏡光,展現出其細潤的質感和光澤的變化。
建水紫陶代表作如紫陶殘貼、清香罐、三足筆筒、博古瓶、中號筆筒、仿青銅器台燈、大型紫陶花缸等陶器珍品。
榮昌陶器原產地為四川省榮昌縣安富鎮,清代以前叫磁窯裏,有史可證的陶器最早出現在漢代,明清時代得到廣泛發展。
榮昌陶器主要生產日用陶、包裝陶、工藝美術陶、園林建築
陶,由於榮昌的陶土黏性和可塑性強、燒製的容器具有不滲漏、保鮮好等特點,素有“泥精”的美稱,人們因此給了榮昌陶器“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這9個字的評價。
榮昌陶品種繁多,工藝陶中素燒的“泥精貨”,具有天然色澤,給人以古樸淡雅之感。以各種色釉裝飾的“釉子貨”,觀之有晶瑩剔透之形,叩之能發清脆悅耳之聲,裝飾大方樸質而富於變化,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安富鎮有優質紅、白陶土,質細色正,可塑性強,宜於製陶,尤其叫人稱絕的是,榮昌陶器對所儲藏的物品不串味、不變味、不滲色,可以長期保質、保味、保鮮,極具實用性。
榮昌陶器為我國陶瓷和工藝美術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環。最早,榮昌主要生產缸、盆、缽、罐等粗陶產品,造型樸實自然,有粗獷、野性之美;從嘉慶時開始逐步發展到清鹹豐時的“泥精”,屬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