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玉文化 15.(1 / 2)

夏商周玉文化 15.

集曆代之大成的清代玉器

玉器在清代得到了空前發展,形成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清康熙時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曆帝入交趾,開通了緬甸翡翠進入中原的路線。乾隆時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運進內地,促進了玉器工藝迅速發展。

乾隆、嘉慶年間是清玉的昌盛期。這時宮廷玉器充斥各個殿堂,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興旺。民間觀玉賞玉之風興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廣泛,品類齊全。

清代玉器的品種和數量很多,以陳設品和佩飾最多,也最為精美。新增的品種有山水、玉山子、浮雕圖畫式的玉屏風等;玉佩飾的種類更是非常豐富。

清代宮廷用玉直接受內廷院畫藝術的支配和影響,其做工嚴謹。有的碾琢細致,有的在拋光上不惜工本以顯示其溫潤晶瑩之玉質美。

翡翠自清代傳入我國後便一統玉器天下,並被稱之為“帝王玉”,其地位淩駕於各種寶玉之上。翠玉材質與白菜造型始風行於清代,宮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製作翠玉白菜的玉匠,發揮創意、巧藝,為順應皇帝的喜好而創作了傳世不朽的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長18.7厘米,寬9.1厘米,高5.07厘米,是一塊難得的翡翠美玉。這棵翠玉白菜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由整塊半白半綠的翠玉、運用玉料自然的色澤頒布雕刻而成。綠處雕琢菜葉,白處雕琢菜幫。

在綠色最濃之處,還有兩隻昆蟲,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菜葉自然翻卷,筋脈分明。螽斯俗名“紡織娘”或“蟈蟈兒”,這種昆蟲善於鳴叫,繁殖力很強,也是祝福他人多子多孫的意思。

白菜寓意清清白白;諧音“百財”;象征新嫁娘的純潔,昆蟲則象征多產,祈願新婦能子孫眾多。自然色澤、人為形製、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諧,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清代玉產地主要有宮廷、蘇州、揚州,呈三足鼎立趨勢,各具特色。造辦處玉作,體現皇帝旨意;蘇州玉器,以精巧見長,赫赫有名的陸子剛、郭誌通,均出身於清朝最負盛名的碾玉中心蘇州專諸巷玉工世家。

蘇州玉器精致秀媚,內廷玉匠也多來自該地,專諸巷玉器嬌嫩細膩,平麵鏤刻是專諸玉作的一大特色,而其薄胎玉器,技藝更勝一籌。蘇州玉雕以小巧玲瓏見長,揚州則以大取勝,玉如意、玉山子是揚州玉雕業的著名產品。揚州玉山子特色明顯,玉匠善把繪畫技法與玉雕技法融會貫通,注意形象的準確刻畫和內容情節的描述,講究構圖透視效果。

揚州玉作發展很快,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其玉作豪放勁健,特別善於碾琢幾千斤甚至上萬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玉山即其代表作。

“大禹治水”玉山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一件重要的玉器,是我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清朝乾隆年間,新疆和田地區的密勒塔山中發現了一塊重達6噸多的特大玉石。這塊大玉石色澤青綠,光潔滋潤,柔和如脂,是一塊天賜的奇石。

消息很快傳到了京城,乾隆皇帝聞聽之後大喜,他決定將這塊稀世寶玉雕琢成奇絕之珍。

乾隆喜愛書法繪畫。他對宋人所畫的《大禹治水圖》更是愛不釋手,但由於年代久遠,這幅畫已經破損褪色了,而年過六旬的乾隆,產生了把自己比作大禹的想法,於是下旨把這塊特大玉石雕刻成大禹治水圖,一方麵為了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麵顯示自己效法先王,功績卓著,以求千古留名。

“大禹治水”玉山工程浩大,費時費工。玉樣從新疆運到北京曆時3年多,在宮內先按玉山的前後左右位置,畫了4張圖樣,隨後又製成蠟樣,送乾隆閱示批準,隨即發送揚州,因擔心揚州天熱,恐日久蠟樣熔化,又照蠟樣刻成木樣,由蘇揚匠師曆6年琢成。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達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玉山置於嵌金絲的褐色銅座上,以名貴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青白玉的晶瑩光澤與雕琢古樸的青褐色銅座相搭配,更顯得雍容華貴,相映生輝。

整塊玉石被通體雕刻成山峰狀,就好像是矗立在黃河中的一座大山。玉山上雕刻有山峰、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種題材,匠師以寫實的剔地起突工藝技法,將這些題材與材料的原有形狀巧妙地結合起來。隻見大山間重巒疊嶂,峭壁崢嶸,漫山遍野密布著蒼鬆翠柏,在懸崖峭壁間,聚集著成群結隊的治水大軍,他們或是開山鑿石,或是抬土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