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玉文化 1.
玉文化在夏商周三代進入了“禮”的最高境界,表現出了禮製化的風格,玉器與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融為一體,體現了血緣製度。
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排列玉之形製,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
此時期創作風格和藝術手法突出神韻,富有流暢婉轉的韻律美。夏玉尚忠,商玉尚質,周玉尚文。
表現禮玉文化的夏代玉器
我國古史傳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便是大禹治水。治水是為了平定水患,讓人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獲得發展。這件事本身並不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但在古史傳說中它也上升為神話,說大禹獲得了先祖神伏羲之助,得授玉簡,並囑咐大禹:
“此玉簡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使用此玉簡可以度量天地、定水土、開山門、疏導河流。”
大禹得到玉簡,削平了龍門山並鑿開寬有80步的龍門水道,這才獲得了治水成功。這便是通過神話的形式使一件純粹屬於一般性的行為跟玉文化硬聯係在一起了,其實這也是玉崇拜心理的一種反映。
公元前2070年,大禹的兒子啟開創了子承父位的世襲王
朝製度,開始了“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的轉變,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王朝,王都河南偃師,標誌著中華大地上的遠古人類開始跨進文明的門檻,古老的部落被國家所替代。
許多文獻中的資料表明,夏代是一個崇尚玉的朝代。夏文化的文明區域以河南西部為中心,輻射河南、山西、湖北、河北、山東等地。
重要的遺址有河南偃師二裏頭、鄭州洛達廟、洛陽東幹溝、陝縣七裏鈾,山西夏縣等地。
夏朝的奴隸製國家形態中,開始出現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玉器不能像在原始社會那樣在社會生活的諸方麵繼續統治人民的思想。
河南偃師二裏頭夏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形製莊重、風格獨特、超凡脫俗,證實是夏代玉器的典型代表。玉器種類有玉圭、玉璋、玉琮、柄形飾等,為王室專用,烘托出貴族氣氛。
二裏頭文化發現的玉器品種有鉞、戚、牙璋、刀、戈、矛、圭、柄形器、珠、管、墜等。其用途或作佩飾,或作儀仗。其中儀仗器是繼新石器時期已有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在造型上並無多大的變化,隻是器形較寬,有的還飾有紋圖,側邊有若幹個齒狀脊牙,玉鉞刃邊作多角等,而與此前玉器略有差別。
裝飾品類玉器有玉珠、玉鐲、玉管、嵌綠鬆石獸麵紋牌飾;兵仗類有玉戈、玉鉞、玉刀、玉戚;生產工具類有玉鏟、玉斧、玉鏃。
夏代玉器造型主要為幾何形器物,以直方形為主,如玉圭、玉刀、玉斧,大多數光素,無紋飾。柄形飾為創新玉器,造型為商、周同類玉器開了先規,是夏王朝的重要發明。
夏代玉器造型分為二式:一式為長方棒形,光素;二式玉柄,可分上、中、下3組獸形紋,裝飾兩組淺浮雕似花瓣紋,獸麵用雙陰線與淺浮雕相結合的技法精心雕成,線條自然流暢,典型莊重,工藝極為精美。經鑒定,夏代的玉柄其作用類似於權杖,是夏王朝最高權力的象征。
鑲嵌玉器的典型代表為鑲嵌綠鬆石獸麵紋銅牌飾,以青銅飾牌為襯底,其上用數百塊各種形狀的綠鬆石薄片鑲嵌而成饕餮紋圖案,饕餮雙目正圓,鼻與身脊相通,兩角長而上延,卷曲似尾,所嵌各形綠鬆石相互接合,工藝精巧,製作精細,美學內涵豐富,是夏朝典型的銅鑲玉工藝,開青銅器上鑲嵌綠鬆石工藝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