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青銅器 14.
漢代青銅器彰顯匠心獨運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漢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而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
在漢朝,我國的青銅製造主要是以一些皇家和貴族用具為主。比較著名的有長信宮燈、銼金雲紋博山爐、馬踏飛隼、鏤空雲紋壺、楚大官壺、弦紋鎏金熊足樽、龍紋矩形銅鏡、獸鈕熊足鼎等。
西漢之初,劉揭在消滅呂後的勢力中立下
了汗馬功勞,因此被封為陽信夷侯。漢景帝時期,劉揭的獨生子因參與“七國之亂”而被廢除了爵位,他的財產被沒收,進入了長信宮,其中就包括一盞做工精巧的青銅燈。
長信宮是漢景帝時皇太後竇氏居住的宮殿,這盞燈被送入長信宮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長信宮”字樣的銘文以示宮燈易主。後來,這盞燈又由竇氏送給她心愛的孫兒劉勝。劉勝之妻竇綰將銅燈視為珍寶,死後就將燈隨她埋入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夫妻墓中。
此燈的形態為一跪地執燈的梳髻覆幗,著深衣的跣足年輕侍女,手持銅燈。整件宮燈通高0.48米,重15.85千克。由頭部、右臂、身軀、燈罩、燈盤、燈座6個部分分別鑄造組成,頭部和右臂可以組裝拆卸,便於對燈具進行清洗。
宮燈部分的燈盤分上下兩部分,刻有“陽信家”銘文,可以轉動以調整燈光的方向,嵌於燈盤溝槽上的弧形瓦狀銅版可以調整出光口開口的大小來控製燈光的亮度。右手與下垂的衣袖罩於銅燈頂部。
宮女銅像體內中空,其中空的右臂與衣袖兩片弧形板合攏形成銅燈燈罩,可以自由開合。燃燒的氣體灰塵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沉積於宮女體內,不會大量散逸到周圍環境中。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
燈盤有一方銎柄,座似豆形。宮燈表麵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複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燈座底部刻銘文9處,共65字,內容包括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
宮燈通體鎏金,光彩熠灼。宮女身穿長衣,衣袖寬大,她麵目端莊清秀,凝眸前視,目光十分專注,頭略向前傾斜,神情恭謹、小心翼翼,表現出一個下層年輕宮女所特有的神態。宮女雙手持燈,左手
持燈盤,右臂上舉,宛如舉燈相照的神態。
長信宮燈采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體的方法,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長信宮燈形象秀美,設計精妙,將燈的實用功能、淨化空氣的原理和優美的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個造型自然優美、舒展自如、輕巧華麗,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體現了古代匠師的創造才能以及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
長久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讚譽。這不僅在於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堪稱“中華第一燈”。
劉勝墓同時發現的一件金青銅雲紋博山爐高0.26米,腹徑0.15米。爐身呈半圓形,爐盤上部和爐蓋鑄出高低起伏的山巒。博山爐漢代開始出現,多為銅鑄,後代多有仿作。香爐的肇始起因於焚香習俗。
西漢初期,漢武帝之前,已經有了許多專用於焚香的香爐。古人多采用焚燒香料的辦法驅逐蚊蠅或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特別是在南越,薰香的風氣更盛。但那時所用香爐造型大都非常簡單。
漢代神仙方術流行,漢武帝嗜好薰香,也信奉道教。道家傳說東方海上有仙山名稱“博山”。武帝即遣人專門模擬傳說中博山景象製作了一類造型特殊的香爐,即博山爐,博山爐蓋做尖錐狀山形,仿佛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劉勝墓發現的這件銼金青銅雲紋博山爐,爐蓋呈尖錐狀博山,因山勢鏤孔,雕塑出生動的山間景色。通體用金絲和金片銼出流暢、精致、舒展的雲氣紋,金絲有粗有細,細的猶如人的頭發絲一般。座把呈透雕3龍出水狀,龍首頂托爐盤,象征著龍為溝通天、地、人三界的神獸。
爐盤裝飾以銼金流雲紋。盤上部鑄出峻峭起伏的山巒,奇峰聳出,山林間飾銼金線神獸出沒、虎豹奔走,輕捷的小猴蹲踞在高層峰巒或騎在獸身上嬉戲玩耍。
獵人們出現在山間,有的肩負弓弩,有的正在追捕逃竄的野豬,氣氛緊張,畫麵生動。兩三棵小樹點綴其間,刻畫出了一幅秀麗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麵。
當薰香點燃時,香煙透過峰穀間鑄有的空隙繚繞於山間,產生山景迷蒙,群獸靈動的奇異效果。爐器座較低,座把由透雕的3條蛟龍騰出波濤翻滾的海麵,盤成圈足,以龍頭擎托爐盤隨風飄蕩的流雲。
被“銼金銼銀”工藝裝飾過的器物表麵,金銀與青銅呈現出不同的光澤,彼此之間相映相托,將圖案與銘文襯托得格外華美典雅,色彩對比紋飾線條更加鮮明,藝術形象更為生動。該作品色彩黑、黃呼應,工藝精湛,裝飾華美,是一件古代青銅珍寶。
漢時博山爐有竹節形長柄熏爐和短柄龍座熏爐等形製,而以短柄博山爐最為常見,其器身較短,較適合於當時席地而坐時置於席邊床前或幃帳之中。而另一類長柄爐多適用於宴會等公共場合。
漢武帝之後,博山爐依然十分流行。據記載,漢宣帝時的博山爐上還刻有劉向做的銘文:“嘉此王氣,嶄岩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時,長安的著名工匠丁緩,就曾製作了極為精巧的9層博山爐,鏤以奇禽異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丁緩還做出了更為著名的放在被褥裏用的“被中香爐”,其原理與現代航空陀螺上的萬向支架完全相同。
博山爐盛行於兩漢與魏晉時期。後來,這種爐蓋高聳如山的博山爐逐漸演變成香爐的一個固定類型。後世曆代都有仿製,並各有變化,留下了各式各樣的博山爐。
雖然在博山爐之前已經有了熏爐,但都不像博山爐那樣特點明確,使用廣泛,影響久遠,所以人們也常將博山爐推為香爐的鼻祖,並常把“博山”、“博山爐”用作香爐的代稱。
“銼金銼銀”工藝到了戰國時期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不僅容器、帶鉤、兵器等使用“銼金銼銀”,在車器、符節、銅鏡和漆器的銅口、銅耳等處,也大量使用精細的“銼金銼銀”紋飾。
因為這種工藝製作複雜,材質昂貴,所以當時也隻有貴族才能使用。而東漢以後,盛極一時的“銼金銼銀”工藝逐漸被當時的戰亂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