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曲 2.

曲調獨具特色的北京單弦

單弦是八角鼓中的一種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彈自唱而得名。它興起於清乾隆、嘉慶年間。1880年前後,旗籍子弟司瑞軒自編曲詞在茶館裏演唱,單弦逐漸形成獨立的曲種。

八角鼓是滿族的一種小型打擊樂器,鼓麵蒙蟒皮,鼓壁為八麵,七麵有孔,每孔係有兩個銅鑔片,以手指彈鼓或搖動鼓身使銅片相擊而發出聲音。演唱時,演員手持八角鼓,故又稱之為“唱八角鼓”的。

單弦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稱之為八角鼓、單弦八角鼓、牌子曲,簡稱單弦。它是在流行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岔曲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成的。

篇幅上也從岔曲演唱短段變成了中篇連續說唱。一般每個曲目分成四至六段,每段演唱約三四十分鍾。

清代末期是單弦發展的全盛時期,許多單弦票友下海賣藝,出現了不少著名唱家,很受群眾歡迎。他們當中有善唱時調小曲者,有善唱昆高曲牌者,這些曲調多被納入單弦唱腔曲牌中,使

單弦有兩種演出方式,一種是自彈自唱。另一種是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擊節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舊稱“雙頭人”。

單弦唱腔為曲牌聯套體。曲牌眾多,曲調豐富,藝術表現力強,適合於表現多方麵的題材和反映現實生活。尤其在後期,又吸收了一些長於敘事的曲調,使它在敘事、抒情方麵生動活潑,獨具特色。

常用曲調有《太平年》、《雲蘇調》、《怯快書》、《南城調》等。曲牌的文體有長短句、上下句兩種,以長短句為主,並常用三字頭、垛句、嵌字、襯字等。單弦先是由單曲體的岔曲演變成棗核兒、腰截、牌子曲3種曲體樣式,最後於清末衍生成說唱結合的單弦牌子曲。

“岔曲”是始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曲調,內容多為抒情寫景。全曲分為六個段落,稱為“六字脆唱”。依篇幅長短有大岔曲、小岔曲之分。

棗核兒是將岔曲的六句唱腔分成兩個部分。前3句稱“曲頭”,後3句稱“曲尾”,中間加上一個曲牌連綴在一起演唱。

由於通常曲牌部分演唱時間較長,曲頭和曲尾演唱時間較短,形成了兩頭小中間大的三段聯曲體,人們就形象地稱它為“棗核兒”或“兩頭尖”。還有人將該種形式稱作“穿心岔”。

腰截是在岔曲的曲頭和曲尾之間,加上三四個曲牌,連綴貫穿成的一個唱段,多為單人演唱,如果眾人湊合而歌者,叫做“群曲”。

“群曲”演唱的多是頌揚祝願的話,如《八仙慶壽》、《百壽圖》等。演出時一般由八個人齊唱,手裏用打擊樂器伴奏。

八角鼓演唱曲調以“岔曲”、“牌子曲”較常見。岔曲文詞典雅駢麗,多為清代作品。著名曲目有《風雨歸舟》、《疾風驟至》、《大春景》、《鬆月繞》、《要酒菜》等。

“牌子曲”為若幹種不同腔調的小曲曲牌,連綴起來說唱一段故事。它以岔曲開頭收尾,中間靈活使用各式曲牌,形成“聯曲”的形式。清代乾隆年間,牌子曲的形式已比較完整,當時通稱八角鼓。選用的曲牌多為時尚小令和戲曲唱腔。

牌子曲曲牌格律要求非常嚴謹,內容有敘事性,並加入生活語言,不再拘於詩詞散曲式的文體。著名曲目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山寺》、《武鬆殺嫂》、《孔雀東南飛》等。牌子曲的曲牌,依功能特點可分為抒情、敘事兩種。表演時按照不同內容的表達需要,選用曲牌。清代學者崇彝著《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說:

雜劇中有排(按:即“牌”)子曲一種,每段更換一調,故呼為雜排子。其調多至三十餘種,所常用之名,有金錢蓮花落、雲蘇調、南城調、倒推船、疊斷橋、羅江怨、南鑼、翠蓮卷、數唱、快書、湖廣調、靠山調之類。

單弦牌子曲的曲牌有90多個,常用的不足30個,主要有:曲頭、數唱、太平年、雲蘇調、南城調、靠山調、羅江怨、金錢蓮花落、鮮花調、怯快書、流水板、聯珠調等。

單弦的傳統曲目,有反映清代北京社會生活風貌的,如《急拉吃得甲》、《窮大奶奶逛萬壽寺》、《青草茶館》等,也有一些由戲曲故事改編的,如《羅鍋兒搶親》、《合缽》等。還有根據《聊齋誌異》、《今古奇觀》、《水滸》等小說改編,如《續黃粱》、《胭脂》、《杜十娘》、《武十回》、《翠屏山》等,以故事性強、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