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教誨 1.(1 / 2)

家訓教誨 1.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譜中的重要內容,對提升個人修養具有重要作用。一個家族為了保持興旺發達,常常建立必要的家法家規,以此約束族人的一言一行,這便是家訓的最早起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從漢代開始,家訓著作的內容日益豐富。其中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世人謹記於心並嚴格遵守的治家良策,造就了曆史上許多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的典範。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南北朝時期的531年,南朝梁西平靖侯顏協的兒子出生了,並取名叫顏之推。作為春秋時期孔子弟子顏回的後代,顏協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精通孔孟之道,明曉儒家事理。

顏之推自幼聰明伶俐,7歲時就會背誦東漢辭賦家王延壽的《魯靈

光殿賦》,成了人們稱讚最多的孩子。

顏之推8歲的時候,他的父親顏協去世了。父親的離世,使年幼的顏之推生命中第一次失去了依靠,這讓他意識到應該早日自強自立,不能辜負父親的希望,故而更加發奮學習。

顏之推12歲時,已經能夠聽懂《老子》、《莊子》這類經典了。他不僅能聽懂,還能作出分辨,認定老莊的思想不是自己能接受的,因此就去學《禮記》和《左傳》。

顏之推19歲時,已經是學富五車、名揚天下的人了。由於他博覽群書、詞采華茂,深為南梁湘東王蕭繹所賞識,便召他做了自己的屬官國左常侍,掌管讚相禮儀、獻策諫諍等事宜。

南北朝時期,時局動蕩,各個諸侯都特別注重加強軍事要地的守備。南梁蕭繹派次子蕭方諸做郢州刺史,鎮守江夏,顏之推被任命為中撫軍府外兵參軍,隨行參謀軍務。

548年秋,東魏降將侯景勾結京城守將蕭正德,舉兵謀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亂”。在此期間,國勢大衰的南梁又相繼遭到西魏和北齊的進攻,顏之推與蕭方諸同時被俘。

緊急關頭,幸虧為侯景行台郎中王則所救,使顏之推逃過了死刑,在建康度過了3年的囚虜生活。這個經曆,讓顏之推體會到了人生的艱難。

後來,蕭繹成了梁元帝,顏之推被任命為散騎侍郎、奏事舍人,備受信用。顏之推本來以為生活就此平靜了,但是在554年,西魏入侵並攻占了梁都,顏氏一家都成了西魏的俘虜,被驅入關中。

在聽說梁元帝之子蕭方智在建康稱帝後,顏之推便冒死率妻子逃離長安,企圖轉道北齊重返故國。可就在途中,顏之推又聽說梁將陳霜先已代梁自立,他返回故國的計劃已無望,隻好滯留於北齊。

在北齊,顏之推受到北齊文宣帝高洋的禮遇,被引於內館,侍從左右。這時的顏之推抱亡國之痛,雖然不斷晉升,卻始終得不到一刻的安生。

從幼時的喪父之痛,一直到青年時期的失國喪家,輾轉流離,這讓顏之推感覺自己生無所依。痛定思痛,他寫了《觀我生賦》,傾訴自己的苦難經曆及屈仕北朝、有國難奔的痛苦心情:

備茶苦而蓼辛,鳥焚林而铩翮,魚奪水而暴鱗,嗟宇宙之遼曠,愧無所而容身。

北齊滅亡後,顏之推到了北周,在580年又在周靜帝宇文闡的提拔下成為了禦史上士。然而,波折一個接一個,僅僅才一年時間,丞相楊堅又取北周自代,建立了隋王朝。

顏之推由於滿腹才華,頗得重視,隋文帝楊堅並沒有想將他斬草除根,當時的太子楊廣甚至將顏之推召為學士,對他十分尊重。自此,顏之推波折的遭遇終於畫上了一個相對圓滿的句點。

也許是坎坷的際遇令顏之推痛心,也許是一次又一次看到江山易主的經曆使他對權貴不再熱衷,在顏之推的思想中,少欲知足、謙虛自損的處世哲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顏之推看到,在南梁全盛時期,王公貴族子弟大都沒有學識和本領,看上去像神仙一樣。可是一遇到考試選拔人才,就要雇人代替,一參加公卿宴會,就要請人代寫詩篇。

當遇到社會動亂,那些平日裏不學無術的公子哥們由於體嫩力弱,往往隻能坐著等死。即使幸存下來,但經過改朝換代,掌權授官的人已不再是自己過去的親戚或同夥時,便什麼門路也找不到了。

顏之推深知,像自己這樣毫無依靠,不斷被新的君主所起用的人,卻因為有學識和技藝而隨處都可以安居。作為一名望族之後,劫後餘生的顏之推深深感到,在這朝不保夕的動亂年代,如何設法使名

門望族能夠趨利避害和繼續綿延,正是他義不容辭的曆史責任。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顏之推下定決心要給後代一些訓示和指導,於是他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和體驗,寫出了一部書,並取名叫《顏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