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四書 1.
《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一起合稱為我國古代儒學“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多少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影響特別巨大。
《論語》、《孟子》分別是先秦聖人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分別出自早期儒家的4位代表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和孟子,被稱為“四子書”。這4部書都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係,是我國研究儒學最重要的文獻。
為人處世哲學的《論語》
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他祖先本是殷商貴族的後裔。周朝推翻
商朝統治後,周武王封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為宋,當時宋是夏的都邑。微子啟去世後,他弟弟微仲繼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以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孔子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的陬邑曲阜。孔子父親叔梁紇是魯國著名勇士,叔梁紇夫人施氏一連生了9個女兒,卻沒生一個男孩。叔梁紇為此十分煩惱,晚年便又娶了年輕的顏徵在為妻。顏徵在為叔梁紇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孔丘。據說,孔子降生的這天晚上,有二
龍繞室,五老降庭,天樂奏鳴。其實,“二”代表日月,“五”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加在一起叫作“七曜”,古人習慣觀察它們的變化,作為國家行政施治的依據,所以七星又叫作“七政”。為此,人們認為:孔子本人有從政之能,他的學生也都有從政之能,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學問。
孔丘3歲時,叔梁紇便去世了。從此以後,家裏生活全靠顏徵在一人支撐著,生活過得十分拮據。孔丘從小就飽嚐到了生活的艱辛,並由此學會了體貼母親。長大成人的孔丘特別注重孝道,除了時代的原因外,也與他的成長經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曲阜是魯國的國都,而魯國又是西周周公的封地,由於這個原因,周天子便給了魯國高級別的待遇,西周朝許多典章文物都被周公帶到了魯國。西周末年,社會動蕩,周王室的許多典章文物都散佚不見了,但魯國卻保留了不少,因此,人們常說“周禮盡在魯”。
小仲尼從小就受到周禮的耳濡目染,他與小夥伴們嬉戲時,常把祭祀禮器擺放出來,練習禮儀。日複一日,小仲尼盡情地和小夥伴們玩著這種遊戲。這一切,都被細心的母親看在眼裏。
有一天,母親把仲尼叫到身邊,微笑著問:“丘兒,你長大以後,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嗎?小孩子家怎麼天天學禮製呀?”
小仲尼瞪著一雙明亮大眼睛,認真地回答:“娘啊!我長大了,要當個為國效力的好大夫,不學禮製能行嗎?”
母親一聽到兒子有讀書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將兒子摟在懷裏說:“丘兒真是娘的好孩子!從今以後,咱家裏專為你設學堂,娘教你讀書好嗎?”
“太好啦,太好啦!孩兒謝過母親!”小仲尼說完,恭敬地給母親磕了一個頭。
仲尼6歲的時候,有一天,有位貴族在曲阜南郊進行祭祀活動。他得知後就連忙跑到舉行祭祀的地方,興致勃勃地觀看完了郊祭大典的整個過程。
祭祀結束後,小仲尼意猶未盡,回到家便從屋裏找出一些壇壇罐罐恭敬地擺在院子裏,模仿剛才在南郊看到的祭禮,按照程序一絲不苟地認真演練了一遍。從此,模仿郊祭便成了小仲尼經常做的遊戲。
在母親悉心教導下,小仲尼進步飛快,隻用了6天的工夫,就把300多個字學會了。13歲時,小仲尼進入官學學習,當時學生們所學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禮節。15歲前,仲尼學習了一般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但這些根本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
由於家境貧寒,仲尼沒有條件進入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高級學校深造,他就隻能通過自學來提高自己的水平。
仲尼勤奮好學,當時社會上要求士人必須精通“禮、樂、射、禦、書、數”六大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他進太廟時遇見什麼問什麼,表現了極其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有了“子入太廟每事問”的典故。
孔丘17歲時,母親顏徵在去世了。母親離世後,孔丘的生活更為艱難了。迫於生計,他選擇了相禮助喪的職業,也叫喪祝,就是專門為貴族和富裕平民主持、操辦喪事。
按照當時禮製,喪禮儀式是十分複雜的,也頗為講究,尤其是富庶人家的葬禮更是隆重奢華。這種喪祝活動在西周時期主要是由王室
和諸侯國的神職人員巫、祝之類擔任。後來,隨著社會發展,神職人員地位開始逐漸降低,並逐步散落民間,成為了專門從事喪祝活動的術士。
從此,喪祝不再是貴族的專利,一部分富裕起來的平民在喪葬禮儀上也日益講究起來,對於喪祝的需要也越來越多。這樣,喪祝便開始成為部分民間知識分子的正式職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