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別紀傳 1.
紀傳體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曆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體裁上屬於曆史散文範疇,內容上重在紀實,所以表現出來的思想也隨所記之人、所記之言不同而各異。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曆史事件,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國別體是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曆史事件。
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國語》、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戰國策》均為國別體的典範之作。而《史記》、《後漢書》、《晉書》等,既是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
最早國別體著作—國語
在我國春秋末期,魯國有個姓丘名明的人,因其父親是左史官,所以稱左丘明。他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的器重,並擔任魯國太史。
作為太史,左丘明非常關心國家政事,他積極參政議政。有一次,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徒,打算找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和季氏這“三桓”進行商議,就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見。
左丘明說:“孔子是大聖人。
聖人一當政,犯錯誤的人就很難保
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卻又想和‘三桓’商量,他們怎會支持您的主張呢?”
魯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問道:“你怎麼知道他們不會同意?”
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從前,周朝有個人很喜歡毛皮大衣,同時也很喜歡美味肉食。他想做件價值千金的皮大衣,於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辦桌味道鮮美的牲祭,於是就去同羊兒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話還沒說完,狐狸和羊兒便都躲藏了起來。因此,五年過去了,這人一件皮大衣也沒做成;十年過去了,一次牲祭也沒做上。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周人的謀略不對。你打算任命孔子為司徒,卻召集三桓來商量,這同與狐狸商量做皮大衣、與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道理啊!”
左丘明深深知道,孔子主張削弱三桓,主要加強君權,曾向魯定公提出過“墮三都”的建議。三都是三桓的3個重要城池,勢力所在之地,是三桓對抗公室的私有據點。
左丘明非常清楚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所以當魯定公征求自己意見時,他便用兩個寓言故事來說明,建議避開三桓直接任用孔子。於是,魯定公聽從了左丘明的建議,沒有征求三桓的意見,直接任命孔子為司徒。
左丘明與孔子的關係很好,他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左丘明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王室,
鼎力支持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孔子曾以左丘明為楷模談論自
己的做人原則,他說: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孔子是說,甜言蜜語、讒言媚色、卑躬屈膝,這種態度,左丘明
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隱匿怨恨而佯裝友好,左丘明認為可恥,
我也覺得可恥。孔子評價左丘明的這些話,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誠實耿直、品德 優良的人,這與秉筆直書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讚歎左丘明的“君子”風範,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還與左丘明一起討論編撰《春秋左氏傳》的事。多次讚歎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還讚揚左丘明的史家文筆。
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等大量古籍,學識十分淵博。他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世人所崇拜。
左丘明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曆時30餘年,一部縱貫200餘年、18餘萬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此書的曆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曆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史稱《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曆史著作,也是一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