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各派 6.(1 / 2)

各家各派 6.

無神論者王充與《論衡》

我國東漢時期的公元27年,在會稽上虞的一個王姓的貧苦人家

中,誕生了一個男孩,父母給他取名叫王充。王充的祖上曾經是西漢魏郡元城榮耀非凡的顯達望族,王氏一門內外,上有皇後、宰相,下有列侯、將軍及各級官吏。但到了東漢時期,隨著政權的轉移,王充祖上丟掉了爵位和封地,由燕趙之地遷居秀水江南,成為以桑為業的普通人家,家族也從此走向衰落。王充四五歲的時候,與他同齡的孩子都喜歡掩雀捕蟬,戲錢爬樹,王充卻從來不去參與,從小就表現出孤介寡和,端莊嚴整的氣質。這引起父

親王誦的重視,於是王誦在王充6歲便開始教他讀書寫字,在王充8歲時便把他送進小學讀書。

當時,跟王充一起讀書的學童有100多個人,這些學生都因過失和書法不工遭到過老師的體罰,唯有王充書法日進,又無過錯,從沒被老師指責。

學會寫字後,王充便告別了書

館,開始了儒家經典的專經學習和

儒家道德的修習。沒過多久,王充

的父親就去世了,失去父親的少年王充,不但在學習上更加的用功,

而且對母親非常的孝順。王充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常常想盡辦法向人借書看,以增加自

己的知識。有一次,他到國都洛陽,經過書坊時他看到裏麵有很多他

沒讀過的書,便忘了要辦的事,在書坊一本接一本翻閱起來。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書坊老板對他說:“小夥子,你已經看了一

天書了,到底要買哪一部?”王充吃驚地抬起頭來,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我沒錢買書。 ”書坊老板問道:“你既然沒有錢,你來書坊幹什麼呢?”王充說:“我來這裏是想看些書。”書坊老板譏諷他說:“你這麼匆忙地一本接一本地翻閱,看得進

去嗎?”王充自信地說:“當然看進去了,我不但看進去了,而且我還能

背出來呢!”

書坊的老板不信,說道:“如果你能背得出哪一部書的話,我就把這部書送給你;如果背不出,以後就不許再到我這裏來白看書了,行嗎?”

王充一口答應,接著,王充便不慌不忙地把自己剛才看過的幾部書從頭到尾開始背出來。

書坊老板也是個有點學問的人,驚訝之餘,馬上意識到這個年輕人不同凡響,於是,把王充剛才翻過的幾部書全部送給他了。

東漢京師在洛陽,當時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本是南陽的一位書生,奪得天下後,特別注重文雅,尤尚儒術。為了安撫這批飽學通經之士,漢光武帝特起太學,設博士,用他們來教授生徒,造就人才。

在當時,太學既是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而且典籍豐富,名流革集,也是全國最權威的學術活動中心。因此四方郡縣都挑選優秀青年進入太學深造,少年也王充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到太學蘭台學習。

蘭台是東漢的皇家圖書館和國家史館,在那裏讀書作文,皆由公家供應紙墨,條件優越,待遇優厚,因此時人稱進入蘭台為登蓬萊,世以為榮。

王充在太學學習期間非常勤奮,他經常利用課餘的時間讀各種 書,沒過多久,他便把太學裏收藏的書幾乎都讀遍了。於是,王充便常常去街市的店鋪裏找書來讀。由於家裏窮,沒錢買,他便經常在店鋪裏借書看。

王充讀書十分認真,記憶力又強,一部新書,讀過一遍就能把主要內容記下來。因此,王充對各家各派的學說著作都非常熟悉。

在當時,太學受今文經學的影響,盛行章句之學。傳經注重家法師承,先生們將先師的遺教記下,章有章旨,句有句解,稱為“章句”。弟子們反複記誦,味同嚼蠟;恪守師訓,不敢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