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 1.(1 / 1)

中國象棋 1.

中國象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古稱象戲,相傳戰國時期就已存在。象棋屬於二人對抗性遊戲,極具趣味性。

在我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在棋戰中,人們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複雜關係變化中悟出某種哲理。因此,很多曆史名人通過象棋流傳下不少逸聞趣事。

象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在國內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而且在世界各國也廣泛流傳,影響十分巨大。

薑子牙推演創造象棋

傳說商朝末年,有位姓薑,名尚,叫薑子牙的人。據說他的祖先是舜帝時的大臣,因曾經幫助過部落首領大禹,在上古治理洪水時有過功勞,被封在呂地,薑是他族人的姓氏。

薑子牙出生時,他的家境已然敗落,所以他年輕的時候便去昆侖山求仙,拜元始天尊為師,後修仙不成,被天尊派下山,在社會上算卦為生。

薑子牙雖然資質不好,但他誌氣不小,無論修仙不成也好,還是算卦為生也好,他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薑子牙雖然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他卻懷才不遇。薑子牙年過60歲,滿頭白發,閱曆豐富,智慧過人,他一直 在尋找施展才能與抱負的機會。

於是,薑子牙在商紂王朝謀了個下大夫之職。但是,他見紂王荒淫無道,便隱居渭水北岸釣魚。

釣魚的時候閑來無事,為了消遣,也為了追求夢想,他便按照兵書裏所講的知識,開始在地上“排兵布陣”。

他用一根小棍在地上劃成道道,分成敵我雙方,將石子放在上麵,研習打仗,把大帥置在後邊,並有衛士守護,不離左右,元帥指揮著兵車橫衝直撞,長驅直入,所向披靡。

薑子牙讓戰馬也不懈怠,一蹦一跳地衝到敵方陣地上,元帥命令兵卒隻許前進,不許後退。在演習中,遇到障礙物沒法辦了,他想要是再發明一件能飛越障礙物的武器就好了。他踱來踱去,苦思冥想。

有一天,薑子牙正在演習打仗,就在這時,一個農夫看到薑子牙不是在釣魚,而是在閑玩,他想和薑子牙開一個玩笑,就趁薑子牙不注意,拾起一塊鵝卵石,隱在一個小土堆的後麵,向薑子牙投去,正好擊中薑子牙的後背。

薑子牙扭頭沒有看見人,正要發火,發現地上有一塊石子。忽然,他醒悟過來,這石子隔著土堆就飛過來了,於是,他就在他的“陣”上加了一個能隔子打的石子,這就是後來所謂的“炮”。

從此以後,薑子牙經常在地上進行排兵布陣的演習,並不斷改進演習的方法,他在地上劃成粗道道,按一定的方法擺上寫有“將”、“帥”、“士”、“卒”、“馬”、“炮”和“兵”的石塊。兩軍對壘,像真的在打仗一樣。

後來,當地人就把薑子牙排兵布陣的這個地方叫“棋路地”。多少年後,薑子牙故裏的人們還這樣稱呼,以此紀念薑子牙。

不久,薑子牙到了西岐,把他演習排兵布陣的方法告訴了周武 王。周武王根據薑子牙的“排兵布陣”操練兵馬,打造戰車和大炮等,積極做反對商王朝的準備。

薑子牙“排兵布陣”的打仗方法,在牧野大戰中派上了用場,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這之後,周武王把薑子牙這種兩軍對陣的演習活動,稱作象棋。

後來,薑子牙又繼續演習棋藝,不斷進行改革完善。

早期的象棋 最初的雛形是六博戲,後來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注釋的《楚辭》雲:

搏,著也,行六棋,故曰六博。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了六搏。據《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載,當時齊地居民安居樂業,人們“鬥雞走狗,六搏塌鞠”。

那時的棋大概為6子,所以才叫六搏。這與當時的軍事具有一定的關係。春秋戰國時的兵製,以5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6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球類遊戲,也是每方6人。

這種狀況,反映在當時的象棋上,也是以每方為6枚棋子,稱“六博戲”。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就是象征著當時的軍事組織和戰鬥的一種遊戲。

早期的象棋,棋製由棋、箸、局3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6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

其中塞棋有兩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製對方於死地。

在這種棋製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了一種叫塞的棋戲,隻行棋不投箸,從而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使象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