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壤運動 2.
擊壤的曆代發展與演變
隨著擊壤活動的減少,後來逐漸失傳了,大約是由於它太單調的緣故吧!
不過,擊壤後來發展成為了擊磚遊戲,人們用磚代替了壤,比賽的規則也較完善,在兒童的遊戲中延續了下來。
宋代時流行於寒食節、清明節前後孩童玩的“打瓦”和“打板”等遊戲,其實就是用瓦塊或者石頭玩的擊壤遊戲。
宋代詩人張侃在《代吳兒作小至後九九詩八解》詩中提到了拋堶的遊戲,詩寫道:
五五三三拋堶忙,柳絲深處映陂塘。 這說明了,在宋代有一種類似拋堶的遊戲。還有“飛石”遊戲,
據古書記載,飛石的玩法是: 以磚兩枚長7寸,相去30步為標。各以磚一枚,方圓一尺擲之。主人持籌隨多少。甲先擲破則得籌,乙後破則奪先破者。 很明顯,這是一種帶有賭博性的“飛石”比賽,也類似於擊壤。其實也有人認為,擊壤與投壺有相似之處,它本是士大夫們的一
種休閑習藝的方式,因為具有較強的娛樂性,才逐漸流向民間的。後來在這個過程中,它改變了活動的形式,而在我國古代,也稱
善於擊壤的人為“壤父”。明代著名學者劉侗在他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 二月初二龍抬頭,小兒以木兩寸,製如棗核,置地而棒之,一擊令起,隨一擊令遠,以近為負,曰打柭,古所稱擊壤者耶!
這說明劉侗小時候玩過的這個遊戲有可能就是叫“擊壤”。隻是名稱上被稱作“打柭”,這一點有所不同而已,這也許是時代創新的緣故,使擊壤變得更有趣味性和富有競技性了。
文中的“打”便是從擊壤中發展而來的,它在明代各地的兒童遊戲中較為流行,隻是這種兒童遊戲難登大雅之堂,史籍也把它忽視了,因此沒有多少記載。
擊壤的原始形態也一樣長流不竭。清代著名學者周亮工在他所著的《書影》中記載:“秣陵有楊柳黃,擊棒壤的歌謠。”
秣陵其實就是“金陵”,也就是後來的南京,可見在清代時期,擊壤在南京地區非常流行。
那時候用於投擲的壤木則由鞋形木頭變為了圓形的棍棒狀。後來,在上海還有一種叫作“篤棚門板”遊戲,“篤”是滬音,意思就是“投擲”,該遊戲也是從“擊壤”遊戲演變而來,隻是鞋子形狀的壤棍變成了類似盒子形狀的木塊了。
明清時期,擊壤之戲被稱為“打瓦”。此外,還有一種叫“打板”的遊戲,也是擊壤的一個變種。古代地方誌《順天府誌》中記載:
小兒以木兩寸,製如棗核,置地棒之。一擊令起,隨一擊令遠,以近為負,曰打板。板古所稱擊壤者也。
這便說明了“打板”與我國古代滿族風俗中的“打
栲”的玩法是一樣的。其實,類似擊壤的兒童投擲遊戲還有很多,這些都是擊壤遊戲的變種,它們逐漸流向民間,並改變了活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