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抵運動 9.
所謂晚清的“北京摔跤”,其實是繼承清代“善撲營”的角抵遺風而形成的。
北京的摔跤動作比保定摔跤明顯緩慢了很多,比賽時憑借力量把對方摔倒,其力量勝過了技術,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因為北京摔跤的架勢比保定摔跤的架勢小,所以也被人們稱為小架勢摔跤,俗稱“黃瓜架”,又因為北京摔跤多在滿族中發展出來的,所以又稱為“滿族摔跤”。
晚清著名的北京摔跤手有閃殿寶,其後繼承者有沈友三、寶善林、楊春恒等人。最好是“天津摔跤”,可以說這是介於保定摔跤與北京摔跤之間的中間型。在比賽時,天津摔跤動作比保定摔跤慢,但又比北京摔跤快。
這種摔跤的特點,是動作粗野而剛猛。著名的摔跤手有穆祥魁、劉少增、卜思富等人。
在清代,這幾種摔跤的傳播者,他們在民間留下了許多佳話。在他們的帶動與教導下,一批批摔跤能手輩出,一批批高手不斷湧現。
晚清時期的“善撲營”雖然解體了,但他們畢竟是積攢了200多年的專業摔跤訓練的經驗,可想而知當時摔跤的技術水平絕對是不低的,可惜卻沒有一部完整地記錄當時技術方麵的資料。
據說在清代民間有摔跤書譜流傳下來,但可惜數量很少,有的人又大多秘不外傳,所以幾乎很難看到清代的摔跤書籍,這對於我國摔跤的發展,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在清代,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濟南和沈陽等地都有賣藝的
摔跤場。這些地方是摔跤愛好者集會的地方,它在開展摔跤運動、交流技術、提高個人技藝方麵起了一定作用。清代帝王對摔跤非常重視,並將摔跤的方法加以改進,去掉了其中不科學的部分,使之成為民間廣泛開展中的體育活動之一。清代摔跤手們在比試較量過程中,他們切磋技藝,交流經驗,不但提高了技術水平,而且增進了民族團結。另外,由於清代有了較為健全的摔跤規則,精彩的比賽場麵屢見不鮮。正是由於清代的這些規則鼓舞著廣大摔跤愛好者積極鍛煉,不斷提高摔跤的技術水平,從而迅速推動了清代摔跤運動的開展。
清代各地的角抵選手根據角抵規則的精神,經常進行摔跤比賽,交流角抵的技術和經驗,經過深入的研究,都把本地區傳統的摔跤特技應用於摔跤比賽中去了。
清代摔跤手們經過係統的訓練和與其他選手的經驗交流,他們不僅在摔跤技術水平上有了提高,而且自身的摔跤技術特點也更加鮮明和突出了。
例如,北京、天津的摔跤手擅長手法和技巧動作,講究以巧取勝。而蒙古族摔跤手腿腳靈活,力量特別大,他們常以“假踢真擰”和“得合勒”等技法擊敗對手。
清代新疆的摔跤手們喜歡摟抱上摔,就是把對方抱起來掄幾圈再摔下去,這在當時堪稱一絕。清代華南地區的摔跤手們動作紮實,基本功好,他們特別擅長抱腿,技法神出鬼沒,防不勝防。清代角抵選手的技術向著準確多變的方向發展,他們的戰術向著
積極快速的方向發展。這些角抵選手們勇猛頑強,體力充沛,動作敏捷,善於連續進攻,不給對方喘息機會。
清代的摔跤吸收了相撲和柔道的一些技術和戰術,其中摔跤中的“過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抓袖背”等技術都是從相撲中吸取到的寶貴經驗。
我國摔跤的特點在5000餘年實戰搏擊技術的發展史上,傳統的角抵雖然已經明顯地區別於其他拳術,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競技表演項目,突出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娛樂性。但是,不可否認,角抵也有較強的搏擊性能。
實戰搏擊離不開角抵活動的配合,而角抵同後來的拳術和武術也很有淵源。縱觀清代武林各門派的搏擊之術便可以發現,大多數門派都將摔跤角抵作為本門的重要搏擊手段之一。
在清代有些拳種的功夫,完全就是在角抵的基礎上,糅合了傳統的武術中內功勁力的基本原理而形成。由此可見,傳統角抵在我國的武學體係中,也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我國清代的傳統跤法的技術特點,就是采用了巧妙的技法,以最快的速度將對方摔倒在地。這樣不僅可以擺脫敵方的進攻,還可以控製和震懾敵方,使其始終處於劣勢。
自古以來,我國武林界就有“三年拳不如一年跤”的說法,這說明了我國傳統角抵也是提升武術搏擊的一條捷徑,同時也證實了角抵的實用性非常強。
我國清代傳統角抵的技術動作非常豐富,僅各種類型的進攻性角抵技巧和破解反攻性的技巧,就不下幾十種。
特別是清代傳統角抵中所蘊含的手法、步法、身法和腿法等技能,這些技能對後來武林各門派武術中的夾跤技藝,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