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遊戲 1.
蹴鞠又叫“蹋鞠”、“蹴球”、“蹴圓”、“築球”和“踢圓”等,“蹴”就是用腳踢,“鞠”就是皮製的球,因此,“蹴鞠”連在一起就是用腳踢球的意思。
蹴鞠是我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它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的起因可能是為了鍛煉人們的腿部力量,它屬於古代軍事訓練的項目。
先秦時蹴鞠的起源傳說
公元前307年,那是我國古代的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趙武靈王想進行改革,他推行了一種叫作“胡服騎射”的做法。武靈王計劃使趙國人都學會騎馬射箭,這樣就能讓趙國的國力更
加強大了。所以他經常帶著他的親信們騎馬到城外去打獵,或是指導百姓們騎馬射箭,很是忙碌。
有一天,趙武靈王帶著他的隨從們來到一片樹林裏,他看到林中有一隻肥壯的野兔。趙武靈王想檢驗一下隨從們的騎射和圍堵野兔的能力,便大聲喊道:“都給我上,我要抓活的!”
隨從們紛紛策馬揚鞭,兵分四路去追趕野兔。不想野兔在驚嚇之中,橫衝直竄,竟然從隨從們的馬蹄下逃走了。
趙武靈王急忙喊道:“快下馬!都給我追!”隨從們便匆匆下馬,他們追趕圍堵著野兔,偶爾能接近野兔時,便撲上去抓。
但是野兔非常靈活,隨從們根本撲不到。於是,有機靈的隨從便開始用腳去踢野兔,但最後他們仍然是一無所獲,抓不到野兔。
眾人搖頭歎息,趙武靈王也是悶悶不樂的。旁邊一個謀士突然眼前一亮,他上前獻計說:“大王,這種圍堵踢打野兔的遊戲非常有趣,我們不妨用個東西來代替兔子,讓隨從們好好練練身手,這樣的話他們即便不出宮門,也可以天天鍛煉了。”
趙武靈王覺得這個主意非常好,他不禁喊道:“好主意!那這件事就交給你全權負責吧!”
後來那個謀士便想到用一個軟軟的布包來代替野兔,後來他為了讓布包能夠讓人踢得更加順利,他又將布包改成了圓形。於是,最早的蹴鞠便在我國先秦時期誕生了。
當然,蹴鞠的起源不僅僅這一個傳說,還有另外兩種說法。曾經有人認為,早在上古時期,我國便出現了蹴鞠運動。
根據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上古時期的黃帝為了擴充軍隊,他需要公開招聘大量有才能和有本事的人來替他出戰沙場。但是因為人太多了,黃帝需要有一個好的選拔方式。
於是黃帝便想出了用一個圓球讓士兵們去爭搶踢打,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發現其中優秀的士兵了,而這一方法也延續到後來士兵們日常訓練的科目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