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雜劇大曲 4.
關漢卿是一位熟悉勾欄藝術的戲曲家,在元代前期雜劇界他是領袖人物,具有很大影響,他一生創作了60多個雜劇。
在我國雜劇史上,還沒有一個戲曲家像關漢卿那樣塑造出如此眾多而又鮮明的藝術形象。如在《竇娥冤》、《拜月亭》、《望江亭》、《西蜀夢》、《詐妮子》等劇裏,關漢卿出色的心理描寫打開了作品人物內心世界的窗扉,成為他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藝術手段。
關漢卿善於提煉激動人心的戲曲情節,省略次要情節,以突出主要事件。比如在《竇娥冤》裏,關漢卿安排了竇娥被屈斬後天地變色的奇跡,而對竇娥結婚則一句帶過,不浪費一點多餘的筆墨。
關漢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藝術的戲曲家,他繼承了傳統大曲之美,他的戲曲語言既本色又當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點。
關漢卿的雜劇沒有艱深晦澀的毛病,其劇在詞曲念白安排上也恰到好處,曲白相生,自然貼切,不愧是當時戲曲家中一位“總編修師首”的人物。
關漢卿作為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取了大量民間生動的語言,熔鑄精美的古典詩詞,創造出一種生動流暢、本色當行的語言風格。這主要表現在人物語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似出自人物之口,十分符合人物身份。比如《竇娥冤》中的說白:
婆婆,此後遇著冬時年節,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漿水飯,瀽半碗兒與我吃,燒不了的紙錢,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麵上。
這樣樸素無華的說白,看不到任何加工痕跡,非常符合竇娥這個小媳婦的身份。除了關漢卿之外,在玉京書會中還有一位才人王實甫,他不僅出
身官宦名門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過官的。
王實甫回到大都後,他就一頭紮進玉京書會,出入於歌台舞榭之中,流連於勾欄瓦舍之間,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
元大都時期的西四磚塔胡同一帶,有勾欄數十處,是元雜劇演出的主要場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實甫等人,整日流連於此,所以能夠體味到社會下層人們的生活,能夠反映他們的願望。
王實甫根據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改編的《西廂記》,在舞台上實現了有情人的愛之夢,文學價值很高,被視為古代雜劇的範本,他成為元雜劇著名作家之一。
《西廂記》創新之處在於它有5本20折,而元雜劇一般是以一本4折來表現一個完整故事的。本劇突破了元雜劇一人主場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了許多首詞後,“錦上花”一曲由鶯鶯唱,“幺篇”由紅娘唱,對故事的題旨做了新的改動。
《西廂記》最突出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悲劇結局,它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束縛,並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
這一改動,使《西廂記》劇本反封建傾向更加鮮明了,它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同時,在藝術價值上,《西廂記》劇本通過錯綜複雜的戲劇衝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戲劇性,對我國後來文學創作產生了多方麵的積極影響。
元代時的“貞元書會”有個才子馬致遠,他年輕時熱衷功名,很有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他早年便參加了雜劇創作。他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劇狀元之譽”。
馬致遠早期創作的作品《漢宮秋》,這是他雜劇中最著名的一部,描寫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馬致遠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以虛構,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漢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製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等。
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漢宮秋》主要人物是漢元帝,他作為皇帝,卻不能主宰自己,連自己所愛的女人都不能保全。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出了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