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相和大曲 1.
相和歌是樂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舞曲,是我國漢代在街陌謠謳基礎上,繼承先秦楚聲和遠古三皇舞、龍鳳舞、六代樂舞而形成的一種樂舞。它主要在官宦巨賈宴飲和娛樂的場合演奏,也用於宮廷的元旦朝會與宴飲、祀神乃至民間風俗活動等場合。
漢魏的相和大曲,主要是一種兼有器樂演奏的歌舞曲,這一時期主要作品有《陌上桑》、《東門行》、《白頭吟》、《步出夏門行》、《廣陵散》、《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等。
相和大曲的興起與發展
東漢建安年間,當時的丞相曹操已經打敗了盤踞在北方的袁紹,
平定了整個北方。曹操便在許都城樓下大宴賓客,用來慶祝自己的勝利而歸。曹操命令所有的宮廷樂師們一起在城樓上演奏相和大曲歌舞,並且演出百戲。曹操想要與民同樂,但是城樓下的觀看者成千上萬,人多言雜,圍聚喧嘩,百姓喧鬧的聲音幾乎淹沒了歌舞百戲之聲。曹操聽不到他喜歡的相和大曲,耳邊都是百姓嘈雜的吵鬧聲,他不由得大怒起來,起身便要罷宴回府。一旁的幕僚許攸馬上向曹操提
建議說:“主公,現在這種情況,隻有請蔡文姬出場演唱相和大曲,才能壓得住這些嘈雜的聲音。”
蔡文姬是當時著名的女詩人和女音樂家,她是東漢文學家和書法家蔡邕的女兒。蔡邕自小便精通天文數理,而且妙解音律,他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
隻可惜蔡文姬命運不濟,因為被擄到了匈奴,難以回鄉。曹操因為想到了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他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
蔡文姬歸漢後,由於她學習了北方少數民族的胡笳,並將胡笳融合到了漢族大曲之中,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因此深受曹操的喜歡。
曹操馬上同意了,蔡文姬便捧著胡笳緩緩登樓了。隻見蔡文姬撩鬢舉袂,直奏曼聲,很快便演唱出了帶有異域特點的相和大曲,頓時 間,城樓下千萬觀眾鴉雀無聲了,所有人都沉浸在這美妙的歌聲之中,一時四處寂寂,若無一人。
蔡文姬相和大曲的演奏,魅力果然非同一般,曹操大喜,重重賞賜了蔡文姬。
其實,相和大曲是古代一種成熟的民間藝術歌曲,其名稱最早見於漢代,是漢代北方民間謠曲。作為一種歌曲形式,它繼承了周代“國風”和戰國“楚聲”等先秦社會音樂的傳統。
漢代的歌舞大曲主要是以相和歌裏麵的大曲為代表,它既是前代歌舞的一種延續,也為後來清商大曲的出現起到了推動作用。
相和大曲的名字最早記載在史書《晉書·樂誌》中,它的特點是歌者自擊節鼓與伴奏的管弦樂器相應和,並由此而得名的。
相和歌是漢代樂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它是繼承先秦楚聲和遠古三皇舞、龍鳳舞、六代樂舞而形成的,主要在官宦巨賈宴飲、娛樂等場合演奏。
其實,相和大曲主要是繼承和發展了先秦的六代樂舞。六代樂舞發展到秦朝以後,隻有韶樂和武樂兩種。韶武兩樂,是曆代宮廷中最重要的雅樂,韶樂是等級最高的禮樂,一直延續到了後來的清代。
相和大曲還與戰國秦漢之際的楚聲很有淵源。在戰國時期,以楚歌為代表的民間音樂在社會上廣泛流行了。漢高祖劉邦就對楚聲尤為喜愛,因而楚聲在漢代宮廷裏也頗為盛行。
漢代帝王們還特別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術。為此漢代帝王們在長安與洛陽都設置了平樂觀,他們常常在道觀內觀看表演,其中就包括相和歌在內的各種歌舞百戲。此外,各地藩王勳貴們也普遍都養有男女樂工,在宴飲、娛樂時演奏相和歌等各種音樂,於是相和歌逐漸興盛。
漢代的相和歌,由於年代久遠,除了琴曲中尚存有少量相和舊曲遺響和《樂府詩集》等書中保存的部分歌詞外,絕大部分均已失傳。
相和歌部分曲目來自戰國楚聲的舊曲,如《流楚窈窕》、《九 歌·山鬼》等。相和歌絕大部分都是漢代的街陌謠謳,又經過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詞,如屢經文人填詞的《東武》、《太山》兩曲,最早就是齊地的民歌。
相和歌中來自文人創作的,內容比較複雜。如《善哉行》、《西門行》、《步出夏門行》與東漢時所作的《董逃行》等曲,均與漢代統治者追求神仙生活有關。
相和歌中也有《羽林郎》、《雁門太守行》這樣的作品。前者是漢時辛延年所作,它通過一個賣酒姑娘義正詞嚴地斥責一個仗勢欺人的權貴家奴的故事,歌頌了人民反抗強權的精神;後者頌揚了東漢時治政有方的地方官吏王渙的業績,這兩首相和歌都有一定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