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類樂器 1.
磬是一種石製的擊樂器,石磬是以堅硬的大理石製成,其次是青石和玉石。石磬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石磬大小厚薄各異,石質越堅硬,聲音就越鏗鏘洪亮。
磬樂器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其造型古樸,製作精美,形狀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邊三角形。磬樂器曆史非常悠久,它在遠古時期的母係社會,曾經被稱為“石”和“鳴球”。
到了秦漢時期,磬樂器有了其在古代樂器中尊顯的地位。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傳入了我國,磬樂器開始宗教化,雲磬便產生了。雲磬常用於宗教音樂,是佛教寺院所用的法器。
打擊樂器磬的形成發展
磬是一種石製的擊樂器,磬樂器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當時人們以漁獵為生,勞動之後敲擊著石頭,裝扮成各種野獸的形象跳舞娛樂,這種敲擊的石頭就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打擊樂器磬。
在山西夏縣東下馮夏代文化遺址,發現了遠古時期的一塊石磬,其形狀像耕田用的石犁,其上方有一圓孔用於懸掛,整體打得非常粗糙,有的棱角還十分銳利,敲擊時仍能發出清脆的聲音。
從此可見,磬樂器既是表現音樂的工具,又是人們勞動生產的工具或生活用具。
在先秦秦國宰相呂不韋所主編的《呂
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穀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
文中所說用生活器皿“缶”,其實就是蒙上鹿皮而成的鼓,而“拊石擊石”就是遠古時期人們將狩獵的石器,敲擊成聲,以伴奏化裝成百獸的一種原始舞蹈。
此外,在《漢書·楊惲傳》中記載:
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
這一記載,描述了先秦時期人們酒後興趣大發,一麵敲擊盛酒用 的器皿缶,一麵仰天歌唱。
這一時期的石磬可能就來源於某種片狀石製工具,人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發現某種石製片狀工具能夠發聲,可以作為樂器使用,於是人們便發明了磬樂器。
因此,磬樂器最早是用於我國先民的樂舞活動,在遠古時期的磬樂器具有雙重功能,也就是表現性和實用性。
在遠古時期,磬樂器已經廣泛流傳,後來人們從河南武官村大墓出土的遠古時期一件虎紋大石磬,該石磬長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由一塊白青的大石琢成。
該石磬正麵是剛勁柔和的陽紋線條,雕刻著一隻虎形紋飾,這隻老虎瞠目踞伏,作張口欲吞狀,形象剛猛壯美。可見當時磬樂器製作非常精美。
後來,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磬樂器形狀也有了多種變化,人們 掌握了較高冶煉技術使磬樂器在材料上有多種選料。磬樂器除了有石製的之外,還有玉製和青銅製多種材料。
同時,在造型和雕刻上更加精致完美,當時磬樂器的磬架用銅鑄成,呈單麵雙層結構,橫梁為圓管狀立柱,底座是一個龍頭、鶴頸、鳥身、鱉足的怪獸狀,磬依次懸掛於精美的獸座龍首銅架上,可謂造型奇特,製作精美而牢固。
後來到了先秦時期,還產生了編磬。編磬是一種可以演奏旋律的打擊樂器,是從石器發展而來的。編磬是用石或玉製作,它在宮廷音樂中用途頗廣。特磬是單個的大石磬,常用於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時演奏的樂器。
編磬是由16件形式大小不同或厚薄不同的石塊編懸而成,每隻磬發出不同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在先秦時期編磬已經有了廣泛製作和運用,後來還發展到用玉石製造。編磬開始一般是三五件一套,其低音渾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優美而動聽,音域可達3個8度,可以旋宮轉調演奏多種樂曲,可見當時編磬製造技藝已經達到較高水平。
編磬在先秦宮廷中一般是整套使用,當時製作的是16件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異,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與特磬一致,隻是體積較小。
每次演奏時全套都要使用,隨樂曲旋律擊奏。另外,也有黃金製作的整套金編磬。
先秦編磬主要用於先秦君主與王公大臣慶典的“丹陛大樂”、宮中大型宴會的“中和清樂”和“丹陛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