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鄉的童年生活(1 / 2)

在中華大地上,有個地方名為五錦縣,這裏風山清水秀,風和日麗,由於地處偏遠地區交通不發達,所以經濟比較落後。九坪村隸屬五錦縣,是五錦縣最貧窮的一個農村,這裏雖景色優美但交通十分落後,要從外麵進入這個村莊非常困難,可以用詩仙李白《蜀道難》裏麵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句來形容,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九坪村中,清晨第一縷陽光剛剛撒在大地上,鱗次櫛比的房屋顯得格外美麗。剛進村第一眼便看見一家破舊的茅草屋,門上寫著“榮”字,這個村有一個習俗,每戶人家的大門上都要用紅紙黑字寫上自家的姓氏貼上,也許是為了路人借宿稱呼方便,也許寓意著平安。

一中年男子從“榮”家推門而出著急的跑向“王”家,邊跑嘴裏叫喊著“王阿婆,我媳婦兒要生了,請您去幫忙接生”中年男子名為榮勤生,是九坪村裏唯一一戶姓榮的人家,隨後“王”家大門推開一位身著紅袍的老婦人緩緩走出嘴裏說到“走吧,希望是個大胖兒子”接著便向“榮”家走去,“王”家和“榮”家僅有幾步之遙而已。

沒過多久,一聲嬰兒啼哭打破了清晨的寂靜,隻見王阿婆抱著嬰兒走出大門來嘴裏念叨著“恭喜勤生了,榮家添了個大胖兒子,”榮勤生接過嬰兒,說到“勞煩王阿婆了,隻是給您的”然後把手中的錢遞給王阿婆。王阿婆接過錢說“好好照顧鳳兒”說完遍朝“王”家走去。鳳兒全名林鳳兒,是榮勤生剛過門一年的媳婦兒。榮勤生嘴裏噙著微笑,緩緩說到“哎!好的,王阿婆三天後過來吃飯”。

榮勤生給兒子起名為榮曉寒,說不上有啥寓意,因為榮勤生隻讀了三四年書,家裏沒錢就輟學了。榮勤生暗暗下決心,定要兒子將來有出息,因此便拿出家裏僅剩的一點錢翻山越嶺到集市上買了些書籍準備未來教兒子讀書,因為他明白家裏的錢根本不能夠讓兒子上學。

榮勤生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林鳳兒則在家看著榮曉寒,做好一切家務煮好飯菜等丈夫勞作歸來。就這樣一家三口清苦的過了三年,榮勤生認為該是讓兒子認字的時候了,雖然現在的榮曉寒看起來還什麼都不懂,但是榮勤生認為,自己的兒子一定要比別人學的早,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榮勤生從箱子裏把三年前買的書拿了出來,拿到兒子麵前,榮曉寒

似乎對書本很感興趣,伸出兩支小手就想把書捧在懷裏,榮勤生看到這個情況心裏挺樂的,兒子愛學習,愛看書,是個好事啊!

以後榮勤生邊幹活,邊在家教著榮曉寒認字,一晃眼榮曉寒已經臨近十二歲了,隻讀過三四年書的榮勤生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交給兒子了,現在的他鼓勵兒子自學,從這些年來他發現榮曉寒的自學能力還是比較好的。

榮勤生準備在榮曉寒十二歲那天給錢給他去鄉裏書店買書,也相當於給兒子一次曆練的機會。榮曉寒生日的頭一個晚上,榮勤生把榮曉寒叫到跟前,對他說“曉寒啊,明天是你生日,爸給一百塊錢給你,明天你自己去集市上的新華書店賣幾本自己喜歡的書”榮曉寒接過錢嘴裏說“好的,謝謝爸”

第二天,榮勤生和榮曉寒站在家門口,榮勤生說到,“路上有座橋可能有青苔,危險,你小心點”“嗯,爸,我知道,那我出發了”榮曉寒應到,然後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朝鄉裏走去,以後就是他自學了,作為父親的榮勤生文學知識有限隻能幫榮曉寒到此了,以後的路還要榮曉寒自己走。

看著榮曉寒離去的背影,榮勤生許久才離開,回到家中,看到正在忙活的林鳳兒,說到:“鳳兒,咱倆給曉寒準備幾個菜,今天他生日”林鳳兒沒有應他,緩緩向“火爐”走去。農村中並沒有廚房,四季生火炒菜和冬天烘火取暖包括燒水洗澡都在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叫做“火爐”

榮勤生心裏念著,“鳳兒,對不起,讓你跟著我受苦”榮勤生明白,林鳳兒跟著他之後便是一直吃苦,每天粗茶淡飯,沒有綾羅綢緞,心裏必然會產生抵觸情緒。

其實生活在農村的夫妻都是這樣的,每天麵朝黃土背朝天,回到家中都是一肚子的怨氣,所以一個農村的家庭幾乎一天三小吵,三天一大吵。這樣不僅不利於家庭和睦,更是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促使孩子形成暴戾的脾氣。但是,吵歸吵,苦歸苦,身在農村的夫婦都明白---生活,還是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