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源流 4.
清代雅樂和俗樂的發展
到了清代,宮廷雅樂主要是三大部分的宮廷音樂,分別是祭祀樂、超會樂和宴饗樂。因為清代製度大多都是沿襲明代製度,因此,這三大宮廷音樂都是繼承明代雅樂發展形成的。
清代祭祀樂一般是用於祭祀的樂舞和樂曲,祭祀內容包括圜丘、先農、太歲、周天星辰、曆代帝王、太廟、釋孔等。
清代還有一種超會樂,主要用於郊丘廟社祭祀、朝賀等場合,包括丹陛大樂、中和韶樂、殿中韶樂等。
清代宴饗樂分為侑食樂、丹陛大樂、文武樂、四夷舞樂、迎膳樂、進膳樂、太平清樂等種類,表演時遵循一定的程式規範,宮廷雅樂表演者的服飾也有一定規範。
具體而言,清代雅樂包括中和韶樂、丹陛大樂、中和清樂、丹陛清樂、導迎樂、鐃歌樂、禾辭桑歌樂、慶神歡樂、宴樂、賜宴樂、鄉樂等11種,各類均有特定使用場合,大小規模也不相同,部分種類在使用中又可以進一步細分成更小的種類。
清代鐃歌樂是用於帝王乘輿出入的,但是其使用場合與導迎樂有別。清代根據使用場合的不同分為鹵簿樂、前部樂、行幸樂、凱旋樂,其中行幸樂又分為鳴角、鐃歌大樂、鐃歌清樂。凱旋樂又分為鐃歌與凱歌,使用樂器、樂隊數量大小不同。
清代宴樂共有9種,包括慶隆舞、德勝舞、世德舞3種舞蹈,以及瓦爾喀部樂、朝鮮樂、回部樂、番子樂、廓爾喀部樂、緬甸國樂、安南國樂。九種音樂中多為鄰國音樂。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宮廷雅樂中的蒙古族樂曲種類非常繁多,內容也極其豐富。這些蒙古族樂曲是清代宮廷宴饗樂的主要組成部分。
清宮大宴多在元旦、萬壽節、除夕等日子舉行,另外於皇帝大婚,公主下嫁或慶功等也舉行大筵宴。
這類筵宴都有典禮性質,宴會上演奏的音樂也有禮節性。在清代元旦大宴中,禮節性程序結束後,還有表演性的音樂等,其內容非常豐富,其中蒙古族樂曲《笳吹樂章》與《番部合奏》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有,清代宮廷蒙古族樂曲在專宴蒙古族王公貴族時,在宴會就食前演奏,表示尊重蒙古族風俗、習慣,在一般朝宴時則列在就食中間演唱演奏或列為宴後餘興。
清代宮廷蒙古族樂曲除了在北京、承德等宴席地演奏外,還要在每年秋天木蘭行圍時演奏。
清代宮廷蒙古族樂曲中的代表作是《圓音》、《欄杆》、《思哉行》、《法座引》、《接引詞》、《化導詞》、《歸國謠》、《五部落》等。
這些樂曲歌詞從蒙古族文譯成漢文時,經過了清代宮廷文人的加工。一般來說,這些蒙古族歌詞都要譯成我國傳統的鐃歌、樂章形式。但還沒有非拘成4字一句那麼嚴格。這一點還是照顧了原歌形式。
還有,清代蒙古族樂曲中的《笳吹樂章》歌曲思想內容包括蒙古族汗廷祭祀祖先的讚歌,節日慶典所唱可汗頌歌,拜佛進香的宗教讚美詩以及通常宴饗所唱的祝酒歌等,都是富有深刻哲理的格言,也有當時流行的思鄉曲,歌唱父母養育之恩等非常豐富的內容。表演所用的樂器比較簡單,用胡笳、箏、胡琴,口琴等。
總之,清代宮雅樂在明代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種類更為繁多、樂隊人數規模龐大,顯示出清代對宮廷雅樂的重視。
除了雅樂以外,清代俗樂也有較大發展,在繼承了前代民歌等俗樂文化後,民間還產生了很多說唱音樂曲種。與明代不同,由於清代社會已經具有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萌芽,市民階層日益壯大,因此,清代俗樂在繼承明代俗樂特點外,其音樂文化發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點。
清代民間小曲內容豐富,雖然良莠不齊,但其影響之廣,已經達到“不問男女”,“人人習之”的程度。還有,清代私人收集編輯,刊刻小曲成風,而且從民歌小曲到唱本、戲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問世。
在清代,音樂器樂的發展表現為民間出現了多種器樂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樂、河北吹歌、江南絲竹、十番鑼鼓等。清代《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豐富的琴歌,如《陽關三疊》、《胡笳十八拍》等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