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音樂 1.(1 / 2)

先秦音樂 1.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曆史和文化傳統,根據音樂考古發現和曆史文獻記載,大概在夏商周時代就已經產生了我國最初的音樂教育行為。夏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音樂教育從萌生、逐步定型到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曆史時期。

《韶》樂史稱“舜樂”,起源於5000多年前,為上古舜帝之樂,是一種集詩、樂、舞為一體的綜合古典藝術。我國音樂史,同時也包括俗樂曆史,俗樂以民間歌謠為主體,成為我國古典藝術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始勞動號子與大曲雛形

在我國原始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生存十分困難。但是古代原始人為了生存,他們常常聚集力量做同一件事情,比如打獵等。古代的原始人由於共同生活和共同勞動,這使他們逐漸創造了相互溝通的表達符號和語言。原始人在共同的生活和生產中為了表達思

想,他們必須有聲音、有語言,因為他們要宣泄情感,就必須得唱呀跳呀的。

當然,古代原始人原來是連話也不會說的,隻能結繩記事。但是,他們為了共同的勞作,需要發表意見,這才漸漸地練出複雜的聲音來。

假如那時原始人一起抬木頭,他們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

到用什麼來表達,其中有一個肯定就會叫道:“吭哧吭哧!”這其實就是我國語言以及音樂的最早形式了。根據儒家經典《尚書·堯典》中記載:

予擊石拊石,百曾率舞。

這便是說,一群原始狩獵人披著各種獸皮,他們用石頭相擊,或者用手擊石打出節奏,載歌載舞。後來戰國時期,秦國著名政治家呂不韋主持編著的《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

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看出,原始音樂與原始舞蹈是相伴相生的,這

就是原始社會歌舞與音樂的結合。

後來,到了奴隸社會,古人的宗教祭祀活動就成為了崇拜祖先和崇拜自然神的一種禮俗了。這便產生了以祭祖活動為職業的“巫覡”,他們自稱是神和王的傳達人,由他們主持來求雨、寧風、驅邪、除災和治病等儀式。在這些祭祀儀式活動中,巫覡大多都要表演歌舞節目。

當然這些巫覡都是為奴隸主服務的,奴隸主利用巫覡和這些活動來達到為他們歌功頌德的目的。比如古籍《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

湯讓伊尹作大蠖,歌晨露,修九韶、六列。

這便是說,商代帝王湯想讓伊尹為他歌功頌德,這些都是為了宣揚貴族帝王們,歌頌他們文治武功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