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詞 6.
清代中後期詞壇流派
清代中後期,活躍在詞壇上的是“後七家”和清代末期“四大
家”。清詞“後七家”指嘉慶、道光年間活躍在詞壇並且深具影響的張惠言、周濟、龔自珍、項鴻祚、許宗衡、蔣春霖、蔣敦複7位詞人。其中以張惠言、周濟、龔自珍影響最大。張惠言,原名一鳴,字皋文,江蘇常州人。1799年張惠言考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張惠言是常州詞派的開創者。1797年,他所編的《詞選》行世。《詞選》選錄唐、五代、宋詞共44家、116首。張惠言有感於浙派詞的題材狹窄,內容枯寂,在《詞選序》中提出了“比興寄托”的主張,強調詞作應該重視內容,應該“意
內而言外”,“意在筆先”,“緣情造端,興於微言,以相感動”。
張惠言的詞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如《水調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掞》:“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曉來風,夜來雨,晚來煙。是他釀就春色,又斷送流年。”抓住暮春景色,寄寓當時感慨,寫得既沉鬱,又疏快。
再如《木蘭花慢·楊花》借楊花的形象,寓作者懷才不遇、自傷漂泊的感喟,婉曲沉摯。
此外,如《木蘭花慢·遊絲同舍弟翰風作》、《玉樓春·一春長放秋千靜》、《賀新郎·柳絮飛無力》等都寫得委婉盤旋而能微言寄諷,體現出常州詞派論“比興寄托”、“意內言外”的主旨。
周濟是常州派重要詞論家,字保緒,一字介存,號未齋,晚號止庵,江蘇荊溪人。周濟論詞尊崇北宋詞人周邦彥,崇尚“雅”、“正”,強調寄托,要求作品以隱約迷離的手法,通過刻畫景物,抒寫 “身世之感”、“家國之憂”。
龔自珍,一名鞏祚,字璱人,號定盦。浙江杭州人。道光時進士,曾官至禮部主事。
龔自珍擅長詩文,詞一般不為人所矚目。龔自珍的《定庵詞》包含有《無著詞選》、《懷人館詞選》、《影事詞選》、《小奢摩詞選》、《庚子雅詞》各一卷,計150餘首。總體來說,龔自珍的詞纏綿綺麗、沉摯飛揚。
清代末期“四大家“指朱祖謀、況周頤、王鵬運、鄭文焯。“四大家”針對晚清詞壇普遍輕視詞體音韻聲律的現象,提出“聲律與體格並重”,對詞體的聲律特性、唐宋詞人佳作的聲律作用等問題多有闡述,在當時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朱祖謀,原名朱孝臧,字藿生、孝臧,號漚尹,又號彊村。浙江吳興人。1883年考中進士,後官至禮部右侍郎。
朱祖謀擅長書法、繪畫、詩詞,著作豐富,詞作方麵,著有詞集《彊村樂府》、《彊村詞》、《彊村詞
稿》、《彊村集外詞》等。他所選編的《宋詞三百首》,為影響最大、最權威的宋詞選集之一。
朱祖謀早年致力於詩的創作,其詩的風格接近唐代詩人孟郊、宋代詩人黃庭堅。1896年,詞人王鵬運成立詞社,邀其入社,朱祖謀進入該詞社後,才專注於詞的創作。
朱祖謀將自己生平所學抱負,盡納詞中,詞中多關係時事之作,如《鷓鴣天·九日豐宜門外過裴村別業》、《聲聲慢·辛醜十一月十九日,味耼賦落葉詞見示感和》、《燭影搖紅·晚春過黃公度人境廬話舊》、《摸魚子·梅州送春》、《夜飛鵲·香港秋眺》等表現對維新派的同情,感慨光緒帝珍妃的遭遇,抒發壯懷零落、國土淪喪之感,悲惋沉鬱。
朱祖謀晚年雖詞境更趨高簡渾成,內容除偶及軍閥混戰情事外,多為遺老孤獨索寞情懷或流連海上歌場之作。朱祖謀的詞受北宋詞人吳文英影響很大,同時,也受到宋詞各大家的影響,他打破浙派、常州派的偏見,“勘探孤造”,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