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詞 1.

詞是一種配合新興音樂的詩體,又稱“曲子詞”、“琴趣”、“樂府”、“詩餘”等,因為詞的句式長短不一,因此又有“長短句”之名。

詞按調填寫而成,調有調名,又稱“詞牌名”。每種詞調一般都分為上下兩章,稱“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還有分為三片、四片的長調。

詞的形成經曆了由民間到文人創作的長期過程,一般認為,詞孕育於南北朝後期,產生於隋唐之際,中唐以後文人創作漸多,晚唐五代日趨繁榮。

大眾性濃鬱的敦煌曲子詞

在我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3000年左右的

《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內容有“風”、“雅”、

“頌”3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繼《詩經》之後,公元前4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變為奇字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

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大多數是五言。

詞是一種配合新興音樂演唱的新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詩,但是它不是直接從漢代的樂府詩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它完全是當時一種新興的歌詩,在各方麵保有自己的特點,並從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立的傳統。

隋唐時期的音樂有著3個係統。北宋學者沈括《夢溪筆談》卷五記載:

自唐天寶十三載,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

“雅樂”是漢魏以前的古樂;“清樂”是清商曲的簡稱,大部分是漢魏六朝以來的“街陌謠謳”;“宴樂”即宴會時演奏的音樂,主要成分是西域音樂,是西部各民族的音樂。

遠在北魏北周時期,西域音樂已陸續地由印度、中亞細亞經新疆、甘肅傳入中原一帶。到了隋唐時期,由於國際交通貿易的暢通發達,文化交流的廣泛頻繁和商業都市的繁榮興盛,這種“胡樂”更大量傳入並普遍流行起來。

“燕樂”就是以這種大量傳入的胡樂為主體的新樂,其中包含一部分民間音樂的成分。燕樂是中外音樂交融結合而成的一種新音樂。

詞所配合的新興音樂主要指的就是燕樂。燕樂的主要樂器是琵琶。琵琶是一種弦樂器,共有28調,繁複多變化,在音律上有很大發展,可以用它來創製出無數動人美聽的新鮮樂曲。

燕樂在社會上風行一時,對文人詩歌和民間樂曲發生了很大的影響。詞的產生和創作,其大部分就是為配合這種流行的新樂的曲調。配合燕樂曲調填製長短句的歌詞,在唐代是比較晚出現的。最早的詞是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敦煌曲子詞。

敦煌曲子詞內容廣泛,形式活潑,風格繁富,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反映了詞興起於民間時的原始形態。

敦煌曲子詞的內容是相當廣泛的,《敦煌曲子詞集·敘錄》評敦煌曲子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