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薈萃 2.(1 / 2)

經典薈萃 2.

莊重豪華的清代象征雕塑

由於清代皇室要加強和顯示統治的力量和威儀,重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宮殿建築及與建築相關的雕塑,出現了一批代表性雕塑,以北京地區為主的大型雕刻代表了這一時期雕刻的藝術水平。

如天安門前石獅、太和門前銅獅、乾清門前鎏金銅獅,與建築相映相襯,但由於用途和象征意義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氣勢和造型特征。

乾清門前的舞獅較太和門、天安門前獅子輕巧、活潑;從另一方麵看,其體量感稍小,裝飾性過多。漢白玉欄杆柱頭石獅雖形體較小,卻有很強雕塑感,又加精雕細琢, 渾然一體,有敦厚、莊重的意味。

北京周圍鄰近地區,獅子雕塑都有相似的風格,雖形體有差異,但多作蹲踞之態,大頭闊口、身軀粗壯。

故宮內各個宮殿前有各種取意祥瑞題材的雕塑品,如太和殿前銅鶴、銅龜,儲秀宮前銅鹿、銅龍,慈寧宮前銅麒麟,翊坤宮銅青鸞,禦花園鎏金銅麒麟等。雖多不及各種材質所製獅子氣魄大,但各寓祥瑞寓意,並且造型各異。

如龜的造型,在寫實的基礎上神化使之頭部像龍,頸、足各有鱗片,兩肋加火焰紋。此類雕塑品不僅具有裝飾作用,同時還具有功能各異的實際作用,如銅鶴、銅龜,背部均有蓋可啟,可盛香料,具有薰香作用。

清代帝陵前石雕數量多者以太祖努爾哈赤福陵、太宗皇太極昭陵、世祖福臨的孝陵、世宗胤禛的泰陵為代表。

福陵神道兩側排列石雕駝、馬、獅、虎4對。昭陵神道兩側排列石立象、臥駝、立馬、麒麟、坐獅、獬豸6對。其中一對立馬名曰“大白”、“小白”,具有與唐太宗昭陵六駿相近之意。

此二馬小肢粗壯,勁健有力,不施鞍轡韁索,誇張胸部肌肉,其手法樸實洗練,不僅為清代,甚至為宋以來所有駿馬雕塑中的佳品。孝陵神道有石刻18對,為清帝陵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者,其石

雕題材、數目和布置方式與明十三陵中的長陵相同,其中文官著滿式官服,胸佩朝珠,雙手撚珠,身材矮胖,麵露笑容,與曆代陵前石刻人像莊嚴肅穆表情不同;石雕武將著滿式盔甲,左手按劍、右手下垂,與曆來武官雙手按劍於體前格式不同,此為獨特之處。

另外,細部雕刻精磨細琢的特點突出,尤以孝陵東側景陵的文武官員為典型。文官朝服上的龍珠、鶴、海浪與彩雲等紋飾,武官盔甲上的甲片與圖案,垂於腦後的發辮,麵部刻畫整體感與精神氣魄等多表現出清代雕塑家的風格。

清代官僚墳墓前也設置石羊、石虎、石馬與石人等,與明代同類墳墓一樣,同時石人無論文武都未作滿族裝束,說明當時漢民族心理作用之大,也同時說明清代雕刻工匠沿襲了明代雕像的舊規。

清代宗教雕塑主要有3種形式:漢式、漢梵融合式、喇嘛教式。漢式處於主導地位,而漢梵相雜造像不太普遍,喇嘛教式僅限於北京及信仰喇嘛教地區。

1742年,內閣總管儀賓的工布查布編譯《造像度量經》。以皇帝名義頒布執行,嚴格規定佛教種種禮拜偶像的姿態、服飾、比例、尺寸、座子及背光等。

在此規定中,製作材料的使用 如黃土、棉紙、砂、木頭、麥糠、鐵釘、油、鐵絲等,都有標準數量。此規定作為官私工匠製作佛像的規範,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也成為曆代塑像經驗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