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嬗變 1.(1 / 2)

起源嬗變 1.

人類最早的陶器塑造,是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期的產物。它是伴隨原始農業和定居生活的需要,在勞動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出現的。

我國原始雕塑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先民們在製作石器過程中,融會進了自己的審美意識,其中,“石之美者”的玉石更成為人們雕刻的主要材料。更引人注目的是陶塑藝術。陶器的使用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誌之一,人們在陶器製作中,創造出無數精美的藝術品。

夏代晚期和商周,青銅成為雕刻藝術的主流,中原地區的各種禮器以及四川等地的青銅立體雕塑都取得了傑出的藝術成就。

原始時代玉石和陶的雕塑

我國最早的雕刻,應是屬於原始先民生活時期的石器。由於生活需要,石器的形式逐漸增多,石塊和石片被修整為不同樣式的勞動工具。

在山頂洞人時代,已能利用骨、角雕磨成漁獵或其他工具,有的還在上麵刻出各種對稱的或交叉的線紋,更能利用獸牙、貝殼或礫石塊進行雕磨、鑽孔,穿連成串,製為非實用的裝飾品,這說明人類當時已有能力提出並達到美化生活的要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人類的手的運用更為靈巧,按用途需要,把石塊或石片磨製成刀、斧、鑿、锛,鏟、紡輪、箭鏃等工具或武器。

從雕塑工藝的意義說,這些石器雖屬實用品,但其性質已接近於雕塑藝術製作。特別在新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中,曾發現有單純用為裝飾的玉、石、象牙雕刻。

如在陝西臨潼薑寨屬於仰韶文化的遺址中,發現有玉雕耳墜,在山東寧陽大汶口、浙江杭縣良渚和餘姚河姆渡等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雕刻細致的玉環、玉璜、玉璧和象牙雕刻的小杯、琮筒、雙鳳紋飾片等實用器皿或裝飾品。在甘肅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墓葬中,也曾發現有玉璧。

這些雕刻物,從設計能力和雕磨工藝看,比之山頂洞人時代顯然已有很大進步。

大約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還群居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過著捕獵采果的生活。但是,山上的獵物和野果日益滿足不了他們的生活需要,他們便慢慢地走出了深山。

有個叫陶的部落首領,他帶領人們逐水草而牧,逐水草而居,來到了黃河邊。這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黃土高原和黃河衝積平原, 土質疏鬆,十分肥沃。人們就開始在這裏種植粟了,於是開創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粟秋收後需要曬幹,更需要儲存起來。陶就利用這裏黃河邊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當地獨特的黏性黃土,捏製了泥做的儲器曬幹後來用。

有一次泥做的儲器被火燒了,陶卻發現這些被火燒過的儲器比原來堅硬得多了,也不容易碎了,且敲起來清脆悅耳,尤其是放在穴裏燒過的更好。

於是,陶就帶領人們掘洞建窯,燒製這種堅硬的儲物器。這種儲物器非常實用,不僅能夠儲存粟,人們還用它來熬小米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陶的功績,就把這種器物稱作陶器。

陶器既然是為了改進人類生活而製作,因而為不同的需要,產生了各種不同祥式和用途的器物,如盛食物的缽、碗,煮食物的釜、鼎,盛水的壺、罐和用於洗濯的盂、盆等,不僅種類和樣式繁多,而且在器物造型上,因地區習尚之異,又各有不同。

在適合於實用的同時,塑作者結合對自然物各種形象的觀察體驗,多方麵地重視美的造型,這就為獨立的雕塑藝術創作開創了良好的基礎。突出的如江蘇淮安青蓮崗發現的一件高足盆,那種三足挺立的堅實造型,使人感到它已具有某些雕塑藝術的獨特形象。

一般的陶器,多施有紋彩,除彩畫的稱為“彩陶”外,其他多屬於雕塑性質的紋飾。如繩紋、籃紋、席紋、指壓紋或竹木簽刻畫紋等。另外還有用鏤空、鑽孔等組成的花紋。雖然樣式簡單,但應是使用陶泥以從事雕塑的一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