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 6.
清新典雅的晚期石窟
在孝文帝定都平城後期,就佛教來說,非常注重義學和義理,所以這時流行《維摩詰經》、《法華經》、《涅槃經》等大乘佛教思想的佛經,在北魏境內得以流行。
孝文帝時期廣建佛寺,平城內外佛寺非常興盛,見於文獻的佛寺,著名的有思遠佛寺、報德寺、永寧寺等。所以雲岡後期出現了洞窟形製的改變,應該是依照當時平城的寺院,而當時平城的寺院是仿造漢族傳統形式修建的,石窟形象的改革反映佛寺形象的改變。
這個時期題材多樣化,形象趨於清新,造型趨於典雅,表明漢化因素的增長和西方因素的削弱。就當時政治形勢來說,孝文帝時期可以說是魏政權最穩定最興盛的時
期。這多種因素的綜合和影響,也就產生了晚期樣式。
雲岡晚期石窟開鑿時間為494年至524年,主要分布在第二十窟以西,還包括第四窟、第十四窟、第十五窟和第十一窟以西崖麵上的小龕。約有200餘窟中小型洞窟。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盡管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麵。下限時間定在524年,根據《金碑》記載,雲岡造像銘記最晚一例是525年。《金碑》所記載有關雲岡的史料是可靠的,當為信史。
遷都洛陽後,司州改為恒州,代尹為代郡太守,新置了平城鎮。平城地區係州、郡、鎮三級治所所在地。另外鮮卑拓跋部是遊牧民族,習慣比較涼爽的氣候,洛陽的氣候比較熱,北魏的皇室貴族不大習慣。所以遷都後,孝文帝下令“冬朝京師,夏歸部落”。
雖然遷都了,平城和洛陽往來還是很頻繁的,平城沒受到太大的冷落。平城的經濟實力和造像實力也未遭到削弱,因為直至遷都洛陽為止,平城已有30餘年開窟的曆史,培養了一大批嫻熟的造像力量,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開窟造像的技能經驗。
對開窟者來說,主要是沒有隨皇室遷都洛陽的貴族官僚或雖遷到洛陽但夏季仍回平城度假的官僚,官職不高,中下級為主,包括一般的佛教徒。
遷都後,首先的任務是先建宮殿,佛寺的建築還無暇顧及。文獻記載,孝文帝遷都洛陽初期,城裏隻保存了一座永寧寺,城郭內保存了一座尼寺。說明這時候佛教中心仍在平城,孝文帝時龍門石窟造像主要是古陽洞一帶。
到了孝明帝時期,他的祖母靈太後胡氏掌握了主要政權,這時洛陽佛寺急劇增加,平城雲岡造像開始衰落。雲岡晚期石窟形製特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