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係岩畫 4.(1 / 2)

南係岩畫 4.

漢彝交融的博什瓦黑岩畫

博什瓦黑石刻岩畫為唐宋時代南詔大理國時期的彝族宗教文物遺跡。它位於四川省昭覺縣城西南部的碗廠鄉團結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博什瓦黑,彝族譯音,意為“岩石上的龍蛇”。

博什瓦黑石刻岩畫掩映在鬆樹林和杜鵑林中的海拔2.7千米處,岩畫麵積440平方米。畫像在16塊天然巨大的岩壁上陰刻19組27幅,最大的一塊頂部麵積約200平方米。

27幅岩畫中,神佛像47尊,世俗人物15個,佛塔2座,禽獸25個。這批岩畫,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描繪逼真、入木三分;形象生動、風格各異;畫麵宏偉、國內罕見。

博什瓦黑岩畫具有濃厚的時代地方特色和典型的彝漢民族大融合的風格,為唐代南詔和宋朝大理時期所營造的大型密宗摩崖造像,是一處主要鐫刻南詔時期的岩畫。

唐朝後期,大小涼山並入南詔國,置建昌府,南詔滅亡之後,此地區歸大理段氏政權統治;因此,博什瓦黑地區曾是南詔國的管轄範圍,此地曾經也是唐中原內地通往雲南和南洋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通道之一。

古時當地彝族人民敬奉博什瓦黑為神地,由此演義出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迷信傳說與禁忌,行人多繞道而行,加之百年苔蘚的掩蓋,使博什瓦黑石刻岩畫較好地保存下來。

南詔時期與唐王朝關係密切,因此,那裏受到內地漢文化的影響是比較濃烈的,特別是南詔國王任用漢族人鄭回為清平官,更加促進了彝漢文化的交流。博什瓦黑岩畫是這方麵的活化石。

除少數原始岩畫外,博什瓦黑岩畫絕大部分是佛教陰線鐫刻畫像,部分造像的麵部采用淺浮雕手法。

博什瓦黑石刻岩畫分為南、西、北三個岩畫區,南區有8處岩畫石刻、西區有5處岩畫石刻、北區有3處岩畫石刻。

南區位於博什瓦黑山坡中下部,近鄰博什瓦黑河的北岸,是整個岩畫的主區,其中有一處刻石最大,是南區的中心。

此處有《臥佛圖》,也有說它是古彝人的《超度送靈儀式圖》。在這塊巨石上較平整的上方鑿刻了一臥佛,臥佛頭枕著左臂,靜靜地 入定躺著。臥佛左上方刻有一小人,當地人說雕刻的是彝人傳世英雄支格阿龍,這塊大石頭上的岩畫,已年代久遠,嚴重風化,看得不是很清晰了。

另外一處石頭上刻畫的是人們常說的佛教裏“四大金剛”,“四大金剛”用寫實的手法刻畫了威武雄壯手持弓箭武器的4位武士。他們個個赤著胳膊和腳,瞪著大眼,有所向無敵之氣勢,線條簡練而不失張力,作者以滿腔的熱忱,粗獷中帶細膩的手法表現了南詔國時的尚武精神。

南區內其他幾塊石頭上還雕有龍、龜、麒麟等圖騰,釋迦、觀音、明王、畢摩造像等。

《畢摩作法圖》中以寫實的手法刻畫了一位留著卷發辮子的大畢摩,他麵容祥和,戴著大瑪瑙耳環,盤腿而坐,手持畢摩祭司的法器神扇,正在做法術。

在《畢摩做法圖》中,以嫻熟的岩刻技法塑造了一位法力高強而充滿智慧和靈性的畢摩形象:他用鐵鏈拴著狼做祭物、以超凡的法力招來了“神鷹”,即畢摩的附體之神“安薩”,展翅飛向畢摩的方向,造型準確而生動,往前飛越的動勢在岩石的二維平麵上表現出了完美合理的透視關係,線條凝重而流暢,顯示神鷹風雨無阻的神力。

“畢摩”、“神鷹”、“狼”構成了一幅超越世俗的作法場麵,作者的確獨具匠心,這樣一幅作品確能力透著畢摩文化的精髓內涵。

另外,《支格阿龍》的傳說,在西南彝族地區廣為傳頌,他智勇雙全,騎著“雙翼神馬”雲遊四方,為民除害、斬妖除魔,射死多餘的日月,除掉無惡不作的恐龍,成了千百年來彝族人民傳頌的英雄。

從彝漢題材同時出現在一個岩畫群中的狀況,可以證實南詔國時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博什瓦黑岩畫正呈現的是彝漢從“文化混血”到“藝術混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