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係岩畫 3.
分布範圍廣泛的青海岩畫
青海地區幅員遼闊,山高水長,青海一直是多種文化交彙的地
方。青海岩畫便是這多種文化內容之一。青海共發現岩畫15處,分別在海南、海西、海北和玉樹等牧業區。青海岩畫的族屬當是古代的吐蕃。岩畫根據內容和時代可分成兩類:動物岩畫和宗教岩畫。其中動物岩畫的年代約在6世紀末和7世紀初;宗教岩畫最早可上溯至晚唐。動物岩畫則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江河鄉的盧山岩畫和格爾木市郭勒木得鄉的野牛溝岩畫為代表;宗教岩畫以玉樹
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巴塘鄉的勒巴溝岩畫為代表。
勒巴溝藏語意為“美麗溝”。這裏自然風光神奇迷人,溝口是曆史文化古跡文成公主廟,溝內有10多處岩畫,勒巴溝岩畫主要以佛像、菩薩、香客、瑞獸等為主。
勒巴溝岩畫位於玉樹境內的通天河畔。沿著通天河畔的一條山徑來到這裏,會讓人同時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體驗:通天河的喧囂、壯闊和勒巴溝岩畫的靜謐、神聖。
勒巴溝岩畫麵江而鑿,處於勒巴溝溝口。勒巴溝內蓊鬱的草木,也難以掩蓋住由岩畫和不可勝數、遍布溝
內的嘛呢石刻散發出來的神秘氣氛。從溝口唐末釋迦像到後世打製的嘛呢石,可以發現整個藏族宗教
石刻的曆史。勒巴溝岩畫共3個地點: 1號岩畫畫麵鐫有佛、菩薩、香客、瑞獸等。技法為陰線輪腳打
擊。佛為立像,低肉髻,身著通肩圓領大衣,右袒,衣服貼身。菩薩均結跏趺坐。供養人的製作比佛小三分之二。這幅岩畫帶有濃鬱的晚唐漢族佛教造像的風格。 2號岩畫畫麵為佛教香客,發式為唐代侍女流行的雙鬢抱麵的拋家
髻。衣服為唐開元、天寶間流行的小翻領、對襟胡服。這幅岩畫的發現,對漢、藏曆史上文化交流和唐蕃古道等方麵的研究,彌足珍貴。勒巴溝3號岩畫為藏地製法,時代顯然比1號晚得多。東、西石壁各一菩薩,結跏趺坐。頭戴寶冠,身披瓔珞。西壁菩薩上方用陰線打製出一飛天,身著披巾、瓔珞。披巾因風蕩起,翩若驚鴻,不禁使人想起這樣的詩句:
妙手輕回拂長袖,高歌浩翰發清商。
青海境內發現的岩畫多以動物個體形象為主,隻有玉樹勒巴溝岩畫散發出濃鬱的宗教文化的神秘氣氛,可以感受整個藏族宗教石刻的曆史。
勒巴溝除了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供養人像、香客,到處還可以看到《無量壽佛經》、《般若經》、《懺悔經》、《行願經》和《六字真言經》的石刻經文。這些精美的岩畫帶有濃厚的唐代漢族佛教造型藝術的風格。
盧山山丘位於江河右岸,海拔3.8千米,相對高度約40米。山丘南部地勢開闊,水草豐美,岩畫散布於山丘,在南山坡上有平麵的30多塊花崗閃長岩上。單獨的、不相連的有麵的岩石,即為一區,共31區。盧山岩畫有270幅個體形像,其中最大的為第一區,岩畫約30平方米,畫麵約20平方米,上麵有158個個體形象。最小的岩畫僅數厘米,畫麵有一動物。
盧山岩畫畫麵描繪的主要內容有動物、狩獵、戰爭、生殖及藏文字等。動物主要以牛、馬、鹿、鷹、豹子、狗為主,牛最多,鹿次 之。盧山岩畫生動地反映了古老的柴達木文化,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有極高的學術意義。
鑿畫最早刻於魏晉至隋唐時期,下至吐蕃時期或晚唐時期。打製技法分為垂直打擊法和陰線輪廓勾勒後加以磨光法兩種。
另在盧山所在天峻縣魯芒溝內約4千米的東山根,也發現有3處不同形態的獸類岩畫。整個場麵以寫實手法反映了高原動物群居生息的場麵,作岩畫時間在佛教盛行於當地的元明清代。
盧山岩畫製作技法精致,繪製風格獨特,表現內容廣泛,畫麵上的動物神態靈活,生動逼真,有飛禽,有走獸,更多的是馬牛羊等家畜。射獵圖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古代先民的狩獵生活。
盧山岩畫中的生殖圖,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是青海岩畫中的珍品,其表現了刺激牲畜生產的巫術思維,也反映了吐蕃民族的文化觀念。
動物以牛和鹿居多,牛的形態有被狩獵的牛和單獨靜態的牛,在製作中對小頭、大角、肩胛從藝術上作了誇張處理,突出了長形尾巴。對鹿角作了大膽誇張,枝杈打鑿得很精細。
狩獵畫麵4幅,有車獵,單人獵圍獵等3種方式,車獵為雙轅位馬,人立車上,引弓如月。箭射向車後的野牛。為了形象地表達射獵的意圖,製作者將箭矢飛行的弧線也打鑿出來。
戰爭畫麵有2幅,兩人站立對身,腰懸箭囊,兩矢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