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係岩畫 1.
我國古代北係岩畫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和新疆等省、自治區。其中,內蒙古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部、烏蘭察布高原等地的岩畫,多表現狩獵、戰爭、舞蹈等活動,描繪有穹廬、車輪、車輛等器物,還有天神地祇、日月星辰、原始數碼以及手印、足印、動物蹄印等圖像。
我國北方岩畫作品風格寫實,技法主要是磨刻,主要反映了古代北方各狩獵遊牧民族的宗教信仰、審美觀念等方麵的情況。
數量極其龐大的陰山岩畫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的陰山山脈中,東起烏拉特中旗的阿其爾山,西至磴口縣的布敦毛德溝,東西橫跨240千米的山地和草原的石壁上,鐫刻、鑿磨著精美的古代岩畫,它們分布在153個區點上,共有5.3萬餘幅,是我國岩畫數量最多的地區。
這些岩畫分布麵積廣,題材數量多,內容豐富,藝術地表現了我國古代北方草原、山地狩獵遊牧人的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藝術淵源的組成部分,它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爍著不朽的光輝。
早在5世紀時,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磴口縣境內的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岩畫最早的記錄。
陰山岩畫分布非常廣泛,最多的地方在烏拉特中旗南部的地裏哈日山的黑山上,東西延伸5千米,僅此一處,岩畫就在1000幅以上。在地裏哈日山東北不遠的山南坡和山頂部也有大量岩畫,和地裏哈日山岩畫毗連一起,成為一個岩畫分布區。此外,在地裏哈日山西南約8千米的瓦窯溝北山,每隔2米至10米或稍遠一些便有一處岩畫,總數在900幅以上。其次,在蹬口縣的北托林溝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米至3米就有一
幅岩畫,最遠間隔不超過10米,其總數在500幅以上。
最密集的岩畫群一個在默勒赫圖溝一處迎北的崖壁上,有80個人頭像組成。另一個在格和尚德溝中段的一塊迎西的石壁上,由50個個體畫組成。
岩畫麵積最大的是烏拉特後旗大壩溝口西畔石頭上的正方形岩畫,麵積達400平方米。
陰山岩畫的創作年代可上溯到1萬多年前,曆經了十分漫長的歲月。陰山岩畫題材之廣、內容之豐、世上罕見。與其他岩畫相比,陰山岩畫的主要特點有:
岩畫的作畫時代跨度大,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西夏時期、蒙元時期、明清時期共10個階段。
陰山岩畫分布在祖國北疆少數民族地區,在古代先後是葷粥、土方、鬼方、林胡、樓煩、匈奴、鮮卑、突厥、回鶻、黨項、契丹、蒙古等少數民族繁衍生息、遊獵駐牧的地方,這裏留下的大量岩畫是他們的傑作,是他們生產、生活和生存的曆史見證,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
分布範圍相當廣闊,在全國十分罕見。
題材內容十分豐富,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已發現的岩畫題材和內容,大多都可以在這裏找到。
陰山岩畫的鼎盛時期形成於中原地區戰國到漢代的一段時期。這些岩畫是當時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人製作的,許多岩畫刻畫了鹿的各種姿勢,並且與內蒙古南部鄂爾多斯高原出土的匈奴銅鹿的形象相同。據酈道元在他所著《水經注》一書中的記載,岩畫中一部分虎、馬圖形和鹿、馬蹄印是在北魏以前雕刻的。
屬於突厥風格的陰山岩畫形成時間是從4世紀至10世紀早期,一些山羊圖形的岩畫與在蒙古國發現的唐代碑刻上的典型突厥風格的野山羊岩畫相似。時間較晚的一組岩畫屬於蒙古、回鶻、黨項等少數民族岩畫。陰山岩畫有相互重疊或新舊雜陳的現象,也有把早刻的圖形加以補刻或增刻的痕跡。
但由於圖形色澤、製作技術、畫的風格特點不同,因此可以判斷
其年代的早晚。陰山岩畫大體上可以分為4個時代、5個時期:第一代岩畫,是舊時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
的岩畫。這是岩畫的鼎盛時期,數量多,分布廣,製作認真。第二代岩畫,是春秋時代晚期至兩漢時期匈奴人的岩畫。第三代岩畫為中世紀岩畫。這代岩畫又可分為兩個時期,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