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 4.(1 / 2)

富春山居圖 4.

乾隆與真假千古名畫

1745年夏,清代詩人沈德潛在呈給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詩古文稿中,提到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當年冬天,一幅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真假難辨的畫卷就被征入宮。

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經常賦詩題詞,加蓋玉璽,但這卷畫,就是被

後世所稱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在這幅畫卷上,有署名為黃公望於1338年所題的跋文:

子明隱君將歸錢塘,需畫山居景,圖此贈別。大癡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

關於《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真偽的爭論,這段題款一直是焦點。在這幅畫卷上,乾隆皇帝曾兩次講到了子明其人。第一次是在1746年春,他題了段跋文,大致意思是說:

都說《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的生平傑作,此卷哪個在先,哪個在後?董其昌說這幅畫按照董源、巨然的畫路,畫得天真爛漫,極其精妙。當也應該是黃公望最得意的畫作了。

《清河書畫舫》說大癡作畫的格調有兩個,一種作淺絳色;一種作水墨畫,筆意尤其簡遠。今觀這幅畫,長幾乎有3丈,包孕了山川之勝,發抒襟懷之奇,在水墨畫法中尤出一格。落款說是為子明隱君作,但是子明是誰?不知道他姓甚名誰。還需要再考證才是。

這段題跋的最後一句,表達出此時的乾隆還不知道子明是誰,認為這個問題需要考證。另一段畫卷上的跋文是乾隆皇帝在1746年小寒時寫的:

《元史》不載子明其人,惟明金齎《畫史會要》雲:任仁發,字子明,鬆江人,官至都水庸田副史。計其時代,與公望相同,且善書畫,氣類孚合,殆即其人耶!顧仁發官水監而圖雲隠君,或在其未仕前,抑或宦成歸隠,均未可知。

至鬆人而曰將歸錢唐,或亦猶公望虞山人而小隠富春也。丙寅(乾隆十一年)小寒重華宮,禦識

乾隆皇帝寫這段題款時,《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已經被他鑒定為黃公望的真跡了。他在畫卷上題款評價說:“此卷寫山居風景,岩壑平遠曠若千裏”,“今觀是幅長幾三丈,包孕山川之勝,發抒襟抱之奇,在水墨法中尤出一格。”、“畫家貴正不貴奇,大癡此卷三昧知。

天地造物匪物造,元氣裹合神淋漓。”,“是年冬,偶得黃子久《山居圖》,筆墨蒼古,係真跡”、“愛其谿壑天成,動我吟興,”和“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丙寅長至月鑒定,無上神品。”

另外,乾隆皇帝還題跋說道:“六度南巡,所曆江山風物氣象萬千。時展此卷印證,無不契合,自非造化為師者焉能若此?”、“山莊朝靄夕嵐,以此圖證之,益信神妙。”

可見,乾隆皇帝對《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的評價之高。與此同時,乾隆皇帝在畫卷上鈐有“內府珍藏”、“乾隆宸翰”和“乾隆封外題簽”等印。

乾隆皇帝搜羅天下珍品,可以說平生看過無數藝術瑰寶。但自他得到了《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後,竟然如癡如醉地在畫卷上前前後後共題款有50多處,可見《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對乾隆皇帝的極大吸引力。因此,乾隆皇帝確信《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為黃公望真跡無疑。

1746年冬,家道中落的安岐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等舊藏求售於清代大學士、清宗室傅恒,由傅恒以高價賣給了清廷內府。從此,《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就一直留在了朝廷內府。

乾隆皇帝得到《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後,“剪燭粗觀,則居然黃子久《富春山居圖》也,五跋與德潛文吻合,偶憶董跋,與予舊題所謂山居圖者同,則命內侍出舊圖視之,果同。次日命梁詩正等辨其真偽,乃鹹以舊為真,新為偽。”

進而說“德潛、高士奇、王鴻緒輩之侈賞鑒之精,賈直之重,以為豪舉者,均誤也。富春山居,本屬一圖,向之題山居者,遺富春兩字,故裏真而人疑其非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