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仕女圖 2.(1 / 1)

唐宮仕女圖 2.

美女齊胸襦裙的《搗練圖》

在仕女畫發展的早期,也就是在漢魏晉時期,畫家筆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廣袖。在這一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中稱仕女畫家為“青工綺羅”。仕女畫發展至唐五代時期,朱景玄在《唐代名畫錄》中始有“仕女”之稱。

畫家創作的仕女形象也演變成張萱畫中所描繪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於當朝統治者的審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畫家有張萱、周昉等,張萱是周昉的老師,其工細妍麗,代表了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搗練圖》雖然為後人所描摹的摹本,但是仍可讓我們從中窺見他繪畫技藝的一斑。

《搗練圖》縱0.518厘米,橫1.408米,之後流失海外,《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之作。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

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搗練圖》工筆重彩,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麵,人物間的相互關係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 別表現了人物的特點。

畫中的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豔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

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

厚從容的心情。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動引人。

畫家表現婦女搗練活動,不隻是描繪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的活動過程,他既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畫某些富有情趣的細節,使得所反映的內容,更具有生活的氣息。

流傳下來的《搗練圖》卷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麵。“練”是一種絲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必須經過沸煮、漂白,再用杵搗,才能變得柔軟潔白。

這幅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12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3組場麵。第一組描繪4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於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

畫家采用“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麵分3部分呈現在讀者麵前。同時,他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序步驟,而是注重對勞動場麵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

如搗練中的挽袖,縫衣時靈巧的理線,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後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麵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使畫麵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情趣。

顯然,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體現了唐代仕女畫在寫實方麵取得的傑出成就。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輔以柔和鮮豔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情態生動,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在技法的運用上也與之相差無幾,是我們了解和研究張萱、周昉仕女畫及唐代仕女畫成就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