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派叢生 1.(1 / 2)

畫派叢生 1.

宋代,是我國繪畫藝術的成型期,所有的繪畫派係都是從宋代發展而來。

宋代初期畫家李成、五代後梁時期畫家關仝、北宋時期畫家範寬等的畫風,風靡齊魯等地。

北方山水畫派,以荊浩和關仝為代表。南方山水畫派也稱“江南山水畫派”,此派以董源和巨然為一代宗師。

此外,北宋時期僧人並擅詩畫的惠崇和北宋時期榮國公趙令穰的小景,是南方山水畫派的支派。

承前啟後的六朝四大家

六朝時期是一個分裂動蕩的時代,也是繼戰國時期之後的又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魏晉時期發展了漢代末期的察舉製度而形成曹魏九品官人製,進一步確立了士族製度的特權,同時也影響了當時的文學和藝術的發展。

一些文人士子為擺脫禮法束縛,追求個性解放,寄情山水成為他們追求個性、怡養性情的重要方式,因而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文學家和

著名的書畫家。

魏晉六朝時期的繪畫,承前啟後,繼承和發揚了漢代繪畫藝術,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麵貌,出現了專業畫家,改變了漢代粗獷、繁複的風格,向著精巧秀潤的方向發展。

繪畫創作在六朝時期呈現繁榮的景象,一時人才輩出。如東吳時期曹不興是有記載的第一位畫家,繼他之後,如衛協、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在畫史上均有突出地位和重大影響,後人把東吳曹不興、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和南朝梁張僧繇並稱為“六朝四大家”。

曹不興,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畫家,他善畫龍、虎、馬、人物等,冠絕當時。他與當時善相的菰城鄭嫗、善候風氣的吳範、善算的趙達、善弈的嚴武、善占夢的宋壽、善書的皇象、懂天文的劉敦八人,號稱東吳“八絕”。

曹不興雖然沒有畫跡流傳,也沒有留下有關言論和著述,但他卻是古代繪畫發展關鍵時期的重要人物。他所畫的人物,其衣紋線條皴縐緊緊貼在身上,就像剛從水裏出來的一樣,所以人們對他的這種畫風,稱為“曹衣出水”。

241年,印度高僧康僧會初到建業,在“設象行道”時,曹不興有 機會看到這些傳自“西國”的佛畫,因此作了摹寫,成為古代較早摹寫“西國”佛畫的畫家,因而有“畫佛之祖”的稱譽。

曹不興畫的佛像,用筆迅速,頃刻之間完成一幅結構極為複雜的作品,而頭部手足,胸臆肩背均不失尺度,十分協調,充分說明他作畫技巧的熟練與高妙。

曹不興之後,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畫家漸漸多了起來。曹不興的畫風為衛協所師承,再傳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不僅佛像畫綿延不絕,風行百代,而且人物畫也精益求精,蔚成大觀。

顧愷之為曹不興的再傳弟子,也是六朝時期唯一有畫跡傳世的畫家。他精通詩文、書法、音樂,而對繪畫最為擅長,以“畫絕、才絕、癡絕”而馳名於世。

他的繪畫理論是以“以形寫形”及“迂想妙得”為核心的“傳神論”,對古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傳世作品《女史箴 圖》、《洛神賦圖》等,均是後人摹本,畫論著作有《魏晉勝流讚》、《論畫》、《畫雲台山記》。

顧愷之所作人物畫,一反漢魏古拙之風,主張畫人物要有傳神之妙,而其關鍵在於眼珠中。並以人物麵部的複雜表情,來隱現其內心的豐富情感。他善於用睿智的眼光來審察題材和人物性格,加以提煉,因而他的畫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尋味。

顧愷之曾在畫裴楷的肖像時,頰上加了三毫,借助於細節來加強肖像的神態。他也曾故意把謝鯤畫在岩石中間,企圖用環境來烘托人物的性格。強調傳神和突出人物性格,這是顧愷之人物畫傑出之處,也是他取得如此繪畫成就的主要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