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藝術 2.
清代篆刻流派與名家
清代篆刻是我國篆刻藝術史繼漢代篆刻之後又一次出現興盛的氣象。尤其是從清代中期以後,篆刻流派紛呈,風格各異,而且對篆刻藝術的研究也達到一個曆史性的高度。
清代篆刻經過清初的發展,至清代中期,隨著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的崛起,篆刻藝術更加繁榮,篆法、技法、章法都已成熟,而富有極為鮮明的藝術個性。
丁敬,字敬身,號硯林、鈍丁、梅農、丁居士、龍泓山人、孤雲石叟、孤雲石叟等,浙江杭州人。他針對當時印壇因襲守舊,提倡獨創的精神,在篆法、章法、刀法諸多方麵形成了個性的藝術語言,獨樹一幟,另辟蹊徑開創了一代印風。
丁敬以切刀法追求秦漢印章的大意,刀法輕重有致,方中有圓,鈍拙見勝,印文的線條表現了強烈的節奏感,
丁敬對入印文字頗有研究。他針對明代以來印人用字都以《說文解字》為範字,使印人在印章的配篆上受到了很大局限,便大膽地提出不要受到《說文解字》的束縛,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篆刻家的印章布局的思路和創作手法。
丁敬篆刻,兼收各個時代的長處,沉浸日久,章法穩重嚴謹,格調拗澀而勁挺,孕育變化,氣象萬千。他注意印外求印,於治印之外從事金石考證、研究禪理、書畫、詩詞等,他的篆刻表現一種奇古典雅,神流韻閑,蒼勁純拙,清剛樸茂,力挽時俗矯揉嫵媚之態,印文參用隸、楷點畫,布局變化多端,時出新意。
丁敬刻邊款沿襲何震單刀刻款的方法,但較前人有所發展。奏刀即進刀前不起稿,以刀代筆,一刀一筆,自然簡捷,他的這一刻款方法給後來印人不少新的啟示。
丁敬篆刻藝術的崛起,給清代中期的篆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繼而出現了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
蔣仁,原名泰,字階平,因得“蔣仁之印”銅印而改名,號山堂、吉羅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人。
蔣仁主要繼承丁敬晚年風格較為鮮明的篆刻形式。他治印,運刀滯澀,印風古秀神韻,崇尚樸厚,學丁敬篆刻,深得精髓,蒼勁簡拙,自有創意。
蔣仁刻印款,用“顏體”行書,極富書味,別具一格。他一生不輕易為人製印,故在“西泠八家”中他的印流傳最少。
黃易,字大易、大業,一字小鬆,號秋庵,別署秋影庵主、散花淮人、蓮宗弟子等。浙江仁和人。由於黃易與丁敬兩人同為研究金石學,均善刻印,時稱“丁黃”。
黃易治印受業於丁敬,對宋元各家印有所研究,故其印風格較丁敬、蔣仁又有新意。
黃易認為,治印需“小心落墨、大膽奏刀”,可謂深得篆刻三味。所作印章布局平穩自然,善變化,從拙處得巧,得印人精髓;印文突出隸楷筆意,深明繆篆之法,用刀穩健。楷書印款有晉人之風,自成一格。
奚岡,原名鋼,字純章、鐵生,號蘿庵、鶴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浙江錢塘人。他擅書法、繪畫,篆刻師法丁敬,旁及秦漢。
奚岡得丁敬之傳,卻無丁敬之豪健,拙中求放,淡雅雋永,方中求圓,而秀逸之氣躍然於紙
上,且自成麵目,風格與黃易接近。時人譽其與黃易、吳履為“浙西三妙”,“西泠八家”之一。陳豫鍾,字浚儀,號秋堂,浙江錢塘人,出生於金石世家,癖好金石文字學,精墨拓,收藏古印、書畫、佳硯甚富,工書畫。陳豫鍾篆刻宗法丁敬,謹守法度,工整秀潤,樸拙典雅,印款常作密致細字楷書,極為工秀,印章自成風貌,為“西泠八家”之一。
陳鴻壽,字子恭,一字曼生,又號老曼、恭壽、曼公、曼龔、夾穀亭長、種榆道人、胥溪漁隱,浙江錢塘人。精古文,書法諸體皆能,善畫梅,曾任溧陽知縣時,以宜興陶土製紫砂壺,並鐫刻銘詞,人稱“曼生壺”,得者珍視如璧。
陳鴻壽篆刻師法丁敬的基礎上,參以漢法,刀法勁挺潑辣,豪邁遒勁,印文點畫有動感,突出神態,使浙派麵目為之一新,為“西泠八家”之一。他比陳豫鍾小6歲,印與之齊名,世稱“二陳”。
趙之琛,字次閑,號獻父、獻甫,又號寶月山人,浙江錢塘人。 擅長金石文字,工書法,善畫山水、花卉,能自成一家。
趙之琛篆刻受業於陳豫鍾,能集黃易、奚岡、陳鴻壽等各家之長,善於從多方麵汲取藝術營養,用刀爽朗挺拔;印文結構不但秀美,還善於應變;章法布局平穩勻稱,極盡分朱布白之能事。
趙之琛印款用楷書鐫刻,秀勁澀辣。其印作為陳鴻壽所推許,被後人學習浙派刻印的蹊徑。其印章風格集浙派之大成,為“西泠八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