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之始 1.(1 / 2)

篆刻之始 1.

我國古璽的源頭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期的印紋陶,後經商周時的甲骨文、銘文、石鼓文等雕刻影響,至戰國時形成整體形象。在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動力來自文字體係的演變和完善,同時體現了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的審美風尚。隨著璽印的使用相對普及,其文字表現形式也趨於多樣化。

先秦古璽留存於世的大多是戰國璽。古璽形狀各異,內容有官職、姓名和銘文等,璽文精練,章法生動,傳達著遠古文明發端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漫漶,顯得越發神秘、朦朧和迷幻,讓人感受到一種神奇、古樸的氣息,令人心馳神往。

先秦時期的璽印源流

我國上古三代時期的明君商湯在打敗夏桀並將他放逐之後,回到

了他所在的稱為“亳”的地方。當時商湯隻是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居

住在亳地。商湯戰勝殘暴的夏桀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使他的聲威達於四方。各地的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部落的酋長們都紛紛到亳來祝賀,就連遠居西域地區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都前來朝見。商湯見各路諸侯聚集在亳,就決定召開諸侯大會,推舉領導四方的天下共主。在大會上,商湯取來原夏

王朝天子的璽印,放在天子座位的左邊,然後低頭後退幾步,對著天子座位和璽印,彎下身子,恭恭敬敬地行參拜之禮。隨後便回到自己的諸侯位次上。

諸侯們表示臣服於湯,於是都說:“湯打敗夏桀,順乎天意、應乎人心,理應登臨帝位,可為什麼隻是拜而不受呢?”

商湯說:“這是天子的座位,有道的人才可以坐上去,天子的璽印,有道的人才可以掌管。天下,不是一家獨有的,而是天下人所有的。所以,隻有有道者才能長久占有它。”

諸侯們堅持讓商湯登帝位,商湯多次推讓,可是三千諸侯沒有任何一個人敢去即位。最後,商湯才坐到天子的位置上,接受各路諸侯和百官朝賀。

這段記載取自春秋時期的曆史文獻《逸周書·殷祝篇》,它間接反映了當時的璽印在改朝換代過程中作為法統憑信的特殊功用,是其 他憑信工具所無法替代的法器。

商湯所參拜的璽印屬於我國先秦古璽中的官璽。先秦指秦代以前的曆史時期,起自遠古人類繁衍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為止。先秦古璽的發展,經曆了一個起源、演變,直至成為定製的過程。

我國璽印的發明和使用曆史,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表明,在華夏民族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璽印伴隨著人們一路走來,閃耀著華夏民族的智慧光輝,可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對於我國璽印的起源,據漢代的緯書

《春秋運鬥樞》記載說:黃帝時有個大司馬叫容光,統六師,兼掌邦國之九法,曾與黃帝一同遊玄扈、上洛。當時有一隻鳳凰銜圖飛來,把圖放在黃帝麵前。黃帝得到的這個龍圖,“以赤玉為匣,長三尺八寸,厚三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

另一本緯書《春秋合成圖》也有相同的記載。

漢代緯書中的這個說法,把我國璽印的起源歸之於神靈的創造與賜予,是由於當時社會和文明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人們對於許多問題都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所以這樣的說法大家還是篤信不移。引文中所說的“璽”,便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印章,說明華夏族很早就已使用印章了。

此外,還有諸如印章起源於“徵識圖騰”、起源於“宗教”、起 源於“生殖崇拜”和“勞動工具”等說法,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知道璽印起源於古代人民的創造力和聰明智慧。

與上述說法相比,考古發現則更具有可信度。一般來講,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裏。我國圖形和文字的雕刻,最古老的有新石器時期的印紋陶,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銘文和石鼓文等。

根據考古學家的發現,我國最早的雕刻實物見於有8000多年曆史的新石器時期的印紋陶。比如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印,就是一種在陶坯上印有紋飾和標識的器具。

在當時,製陶工匠們在燒製日用陶器的過程中,趁著黏土柔軟時在上麵按蓋印章,包括製造的地名、場所、官署、工匠的姓名字、吉

語禱詞等內容,個別還有製作年份,由此在陶器表麵留下了清晰可見的印紋。

在這種陶器印紋的啟示下,工匠們後來幹脆直接在陶拍上刻紋飾。陶拍首先是以拍打方式彌合泥坯裂縫的簡單工具,其上雕紋飾之後,在拍打的過程中,器物表麵的紋飾就形成了。這就成為我國裝飾圖案和璽印藝術的淵源。

在我國雕刻文字發展過程中,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刻辭可 謂經典之作。甲骨文全稱龜甲獸骨文字,簡稱甲骨文,亦稱龜甲文、卜辭、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等。所用材料是龜甲和獸骨,龜甲有腹甲與背甲,占卜所用以腹甲居多;獸骨有羊、鹿、豬、虎等,占卜所用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