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魂魄

特別報道

作者:田永元

第一章

黃河之水總是以澎湃之勢呈現在人們麵前,置身在這裏,麵對著黃河母親那座栩栩如生的浮雕,你頓時有了一種親切溫馨的感覺,而麵對這大河奔流的磅礴之勢,你又不能不思緒萬千,任思想的羽翼,拍打著歲月的浪朵,去追逐那些創造輝煌曆史的腳步,或引以自豪,或眷戀纏綿,感歎著不息的流水如同不息的曆史。那些發生在沿河上下的感人故事就會跌宕而出,蕩氣回腸地撩撥起心中的大潮,一瀉千裏,彰顯著一個民族自強不息地、鮮靈靈的生機。

如今,也許是上蒼的有意巧合,也許是命運的無意安排。一支一萬三千多人的隊伍,集結在中國鐵建總公司的麾下,被命名為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誕生於21世紀初,誕生在黃河區域。他們創業的業績從這裏書寫。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他們就要讓黃河見證,見證他們創業的風采、拚搏的豪邁、開拓的信心。

2004年的3月16日。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的旗幟飄揚在了蘭州的城頭,輝映在了黃河的浪濤上。不知是誰在此時高吟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這一聲吟詠,此時此地,在一萬三千人建設大軍的心頭,引起了多少共鳴。是啊,我們是行進在21世紀的大軍,這支大軍的使命必須在新世紀的起點上,創造出深化改革、開拓進取的動人篇章來。響弓沒有回頭箭,如同奔騰到海的黃河之水。大西北的人們在關注著我們,濤濤的黃河之水在注視著我們!

正是在這天,蘭州市的金輪廣場,澎湃的浪朵在這裏彙聚。然而,集結在這裏的一萬三千幹部職工心裏明白,時下這支新組合的隊伍,並非是一支裝備先進、資金雄厚、人員素質精粹、並占有眾多建設市場的隊伍。自然,在大西北人們的心中,他們還是比較陌生的,也許更多的人是因為知道他們原有的單位拖欠著更多的債務,尤其是職工的工資,因不斷上訪,不斷被外單位討債,而有幾分名氣的。今天,能因為搖身一變,變換一下名牌,就讓人們輕易地忘卻嗎?

由此,重新組合的一時歡樂,在許多幹部職工的心頭瞬間被沮喪和憂鬱的陰霾所淹沒。

麵對著眼前的黃河,麵對著奔流到海一去不複回的浪朵,他們聽到了領導者們那鏗鏘有力的話語,猶如一支天籟之音,令他們心頭為之一震,畢竟這是鼓舞士氣的號角啊!此時的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柴順林和總經理陳尚貴等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的領導班子成員們也都是第一次亮相在眾人的麵前,這二位出身於鐵道兵,為了祖國的鐵路建設南征北戰的二員虎將,太了解眼前這支隊伍了。以往,盡管因為體製的問題而造成的經營和管理不善等諸多問題使企業的威信受損,職工們的收入降低,可是,他們的素質是好的。每個人的內心裏都如同是一麵響鼓,他們渴望著在新的征途中奉獻自己的熱情,展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個個需要重錘敲啊!

強烈的責任感,神聖的使命感,此時,在柴順林和陳尚貴的心中陡然升起。盡管柴順林在台上的講演帶有就職演說的味道,可是更多的激情和感慨卻讓他自然地拋開演講稿,由衷地從心頭發出了重錘敲擊響鼓的鏗鏘之音。他說:“當今,我們的困難重重,市場的競爭激烈,我們難,說一百句難,能擺脫掉難嗎?我們今天要有勇氣否定壓在心中的難,否定昨天僵硬的體製、陳舊的觀念對我們的束縛,勇敢的麵對明天!戰勝最難戰勝的自我。”說到這裏的柴順林似乎覺得嗓子有點嘶啞了,而兩眼卻是澀澀的。晃動在他麵前的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麵孔,流露著怎樣真誠的情感啊,他再次想到了信賴,想到了責任。那無數的心靈的大鼓,被他掄起了重錘。激蕩起澎湃的浪濤,在胸中轟鳴起來,同眼前的黃河,頃刻之間彙映一片。

他相信,眼前的隊伍就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隻要我們當領導的敢於衝鋒在前,敢於擔責任,善於科學管理,今後不管遇到怎樣的挫折和困難,肯定會所向披靡,無往不勝的。

“集香木自焚,複從死灰中更生”。觀念的嬗變是一個鳳凰涅盤似的曆程,要有一種大無畏的勇氣,一種鋼鐵般的意誌,才能衝破思想的牢籠。觀念支配行動,思路決定出路。為了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市場意識,徹底根除幹部員工頭腦中等、靠、要的陋習和大鍋飯意識,領導班子意識到,在有了工程的情況下,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建立與市場接軌的理念文化和製度文化。

強烈的責任感、神聖的使命感猶如重重鼓槌敲擊著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決策者們的心扉。擺脫舊體製的束縛,打破利益分割,按照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要求,以增強企業實力、培育先進文化、保障職工權益為建企宗旨,進行分類指導,在不到十天時間裏,一場裂變式的內部整合重組在包括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陝西等五省(區)近10個單位10000多名員工按照縝密的推進計劃如期進行。整合了一批扭虧無望的企業,合並了一批市場意識強、有競爭力的企業。達到了促優扶強、強強聯合的目的。這次內部整合重組,是設備、技術、人才等資源得到了有效配置,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被重新組合的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經過那場扣人心弦的會師場麵,隨之是冷峻而又嚴謹地進行了一場“裂變式”的內部整合重組。大刀闊斧地整合了一批扭虧無望的企業,堅決地合並了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使這些企業真正成為了強強聯合。而這樣強強聯合的結果是,使現有的設備、技術、人才等資源得到了有效配置,由此,“為有源頭活水來”。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活泛起來了,那積蓄的活力讓人分明感到眼下是“引而不發,躍如也。”

難怪,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這次組合所帶來的變化,在上級領導心中有著如下的評價,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整合重組做到了人心不散、隊伍不散、工作不鬆,這得益於新的領導班子做了大量細致的調查研究,確立了科學有序的管理方法,得益於新的領導班子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時排除了各種

不穩定因素。由此,他們製定出台“立足西北,麵向全國,做強主業,多元發展和強抓鐵路、公路主項,兼顧房建、市政、水利輔項,鞏固原有市場,建立新網絡”的經營思路,已逐漸深入人心,並在後來的日子裏,得到了踏踏實實地行動落實。這種落實,如同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溶入了二十一局集團,一萬三千幹部職工的心頭,溶入了每一步的改革行動中。

崛起的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就是這樣迎來了新的轉機。

恰在此時,國家投資十億元的武嘉電氣化工程被他們攬入了手中,這被廣大的幹部職工稱為奠基工程、生存工程、救命工程的贏得,一下子把一萬三千幹部職工的心拴在了一起。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那次開工動員大會的情景,再次出現在人們麵前的董事長柴順林和領導班子的成員們,讓人分外感到了一種無限信賴中的親近,他們知道,這種信賴的親近是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成立半年來他們用自己的竭盡全力地奉獻和含辛茹苦的工作贏得的,比起成立大會的時候,領導們明顯地消瘦了,那是因為他們整日奔波在施工現場,奔波於各種場合的接洽會談、溝通聯絡,奔波於展示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魅力的艱辛工作中。有人不會忘記那個細節,當柴順林驅車來到一個工地檢查工作而剛剛同工友們端起飯碗要吃上一口熱飯的時候,兜裏的手機響了,在家坐鎮的一位負責人告訴他,部裏和省裏的領導正在往公司走,幹練的柴順林於是放下飯碗,抓起幾個饅頭,匆匆趕回局裏。時隔不過半年,人心的凝聚,麵貌的變化,讓人不能不想到那句“天道酬勤”的至理名言。今天,在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成立這樣短的時間裏,他們一下子就能拿下這樣一個重大工程。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的崛起,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的聲望,這項工程不是最好的注解嗎?難怪,柴順林的講話是那樣的鏗鏘有力,充滿底氣,又那樣蘊含著甜美的韻味。讓聆聽到這番話的間建設者們感到那般親切:“我們要以一流的工作業績,回報大西北的朋友對我們的厚愛,我們就要為促進大西北的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做好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應有的奉獻。”其實,除了鏗鏘有力,除了富有情感的色彩,柴順林的講話並沒有更多的新意,可是,正是他直抒心臆,勾動了台上台下入會者的諸多難言的心頭情結,近半年,哪個人不是忍辱負重,哪個人不是默默無聞咬緊牙關在幹,這期間,他們不僅遭受過討債人的白眼,同行人的譏諷,甚至,打了折的餉單,在老婆孩子的麵前都羞於伸辯的沉默。如今,都一起噴發出來了,雷鳴般的掌聲足足半分鍾,三十秒,一聲聲,一下下,彙聚而起,呈不息的濤聲,撞開人們心靈的閘門,彙成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昭示天下的宣言,昭示著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個個是弄潮兒的英雄本色。

而此時,身為公司副總經理的孟廣順領著兩個助手,揣著六十萬資金,和擁有一輛陳舊汽車的全部家當,注冊成立了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的北京分公司。在公司多如天宇間璀燦星辰的京城,這樣小的公司無論是注冊資金,以及人員配備,在北京,都是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來的公司,要想站住腳,攬得工程又談何容易?當時,他們為了節省經費,隻在北京一個不顯眼的地段租了三間小房,就掛牌營業了。實在是有點寒酸。可是,孟廣順卻感覺良好,他非常看好自己這個分公司經理的頭銜,在市場競爭的大潮裏,尤其在北京那浩如煙海的世界中,很少有人看中他那副局級的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的帽子,更多的,是看重他北京分公司總理的職務,那些目光越來越挑剔的客戶們,他們都用審視的目光,“貨比三家”的比較著,怎樣以最實惠、最經濟的價格,保質保量地搞好自己的工程建設。公司門麵的大小,是他們衡量一個公司實力最直觀的條件,而孟廣順他們的公司,一個名副其實的“三間店”,在最初的審視中,就曾多次被挑剔出局。可以想象,當時這三人,開那台破車,跑市場的過程中,一次次走出氣派、堂皇、裝飾風格不同的大公司的時候,那種無奈和尷尬。可是,身為副總經理的孟廣順,心裏的承受能力,遠遠超出了一般常人所能承擔的能力。這是因為,他不僅是一位國企中的副局級職的領導幹部,他還是位著名的鐵路作家,這個作家是名符其實的,因為多年來,他的創作頗豐,厚厚的八,九本書擺放在書架上,說明著他是探索鐵路改革的踐行者。當今天他犧牲了自己許多業餘的創作時間,完全置身於闖市場的酸甜苦辣之中的時候,才痛徹肌膚地感受到:以往,一些描寫深化改革的作品,尤其是涉獵鐵路改革內容的作品,是何等膚淺!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品嚐,這樣得來的才是真實的。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哲理,對自己闖市場的作為,是多大的激勵啊!他由此感覺到:在這場鐵路深化的改革中,他無疑是親口吃梨子的人,他無愧是肩負著很神聖的使命,同許多為自己公司的生存、要殺出一條血路來的人一起,正在全身心地投入,竭盡全力地拚搏著。他非常讚同總公司主要領導者們的激勵話語:狹路相逢,勇者勝!

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無數次的挫折,更堅定了他的信念,偌大的北京分公司要想發展下去,就必須拓展,找市場這條:“自古華山一條路!”同樣,偌大的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要迅速發展的方向,就是順應時代潮流,唯此,才能打出一片“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蓬勃局麵!孟廣順不懈的努力和他深邃的思想文化底蘊,是在闖市場過程中,不斷經受砥礪磨煉的智慧之源。正是這樣的不懈努力,第一筆近500萬元的一家醫院的裝修工程,他拿到手了。由此,在他這種一心跑市場的拚搏中,工程的項目和造價,像核裂變一樣。在北京分公司,裂變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這位年富力強的集團副總經理,就是這樣,肩負著曆史的使命,一步一個腳印地,在2011年,踏著領導班子新老交替的節拍,擔起了第三屆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的重要職務。

在那些難忘的日子裏,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這個懸掛在市場風雲變幻的風口浪尖上的牌匾,不斷地經過時間、困難還有挫折、信念的淬火,越發迸射出它的耀眼的光澤。當我們今天麵對著黃河岸邊拔地而起的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二十多層高的辦公大樓,麵對著三千七百多職工喬遷新居的時候,在為之歡慶之時,我們會在心頭打出一個大大的問號:隻不過是十年的光景,對於一個重新組合、家底薄弱、在中鐵建二十多個局級單位中常常被排在“小兄弟”的位置上的他們,如今,卻能以自己殷實的家底、一支可觀的科技隊伍、還有眾多的現代化的機械裝備以及每年以幾百個億的工程產值,而不斷做大西北的建設市場呢?

問題的回答似乎沒有那麼神秘。

十年了,在這三任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心目中,他們都懷揣著這樣一個不渝的信念:時時而變的是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營銷方式和思路,不論社會發生怎樣錯綜複雜的變化,永遠不變的是對深化改革的路線始終堅定不移的信念!在多次作家出身的孟廣順在談到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職工的追求時,都不會忘記那則永遠都激勵他的故事:長征中的紅軍,由於黨內“左傾”錯誤的路線,最終導致三十萬人銳減到三萬人。但是,爬雪山、過草地,對自己的事業必然要勝利的信念,從來沒在紅軍戰士的心中泯滅,換句話說,正是懷著那種對人民無限忠誠的信念,讓他們戰勝了長征路上無數難以想象的艱險,就在爬雪山的過程中,一個戰士倒下了,風雪很快淹沒了他那瘦弱的身體,幾個戰士立刻撲上前去,扒開了風雪。這一瞬間,他們看到的是那位已經死去的戰士,用雙手舉起的鮮紅的黨證和身上僅剩下的一枚銀元,這也是他死前交出的最後一次黨費啊!

這就是信念的力量!正是有了這樣矢誌不渝的信念,我們才能由弱到強,打出新中國的一片天地來。而我們今天,在高舉深化改革的旗幟下,在錯綜複雜的環境裏,正是憑借這樣的信念,才能像奔騰不息的黃河的浪朵,經過“九九八十一道彎”的曲折,最後直奔一望無際的大海。

這麼多年來,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的領導們,就是這樣不斷地向幹部職工進行著信念教育,才有了在市場拚搏中越戰越勇的隊伍。公司初建的時期,一支隊伍投身在青藏鐵路的建設中,在這罕無人跡的高原,既要勇敢地生存下去,又要建成世界一流的鐵路。在這裏,沒有一種堅定地信念支撐,你根本挺立不起來。那時候,28歲的共產黨員盧長德,當他接到青藏鐵路建設的通知後,日夜兼程趕到格爾木,他知道,要在真正的鐵路建設中立腳,青藏鐵路是道必須闖過的“生命禁區”的硬關。身為技術員的他,在最艱苦的環境裏,什麼都搶著幹,他說得好:“在這裏,中國鐵路要創造高原凍土施工的奇跡,我們還要創造中國鐵路工人闖市場的奇跡。”於是,他帶領著夥伴兒硬是闖過了缺氧、寒冷風暴等道道難關,按理說,熬過了一個冬天,當青草綻綠的時候,他們總該喘口氣了。可是,七月的格爾木南山口工地,隨著高原上青草的萌動,草原上的蚊蟲也開始瘋狂繁衍。這塊罕無人跡的天地中迎來的這些鐵路工人,自然就成為了蚊蟲的“獵物”。麵對著鐵路工人,它們那種貪婪會讓人不寒而栗。在這之前,盧長德聽說過在非洲有一種可怕的螞蟻,盡管它們個頭很小,可是凶悍的虎豹、龐大的長頸鹿、甚至誤入其中的人都會成為他們的獵食對象,一旦他們發起攻擊,鋪天蓋地,一會兒就會蜂擁而至,隻需幾分鍾的時間,他們眼前的獵物就會變成白骨一堆。這個不寒而栗的故事,今天突然讓盧長德想到了這些眼前可怕的蚊蟲。原以為對他們來說,七月的格爾木耀眼的陽光帶著強烈的紫外線會讓他們臉上一層層脫皮就夠讓人可怕了。可是,如今更可怕的是長毒刺一樣長嘴的蚊子,他們也會像非洲那些螞蟻一樣蜂擁而來,即便是穿著厚厚的工作服,隻要被叮上一口,皮膚上就會留下一個絳紫色的血疙瘩。

在那段時間裏,盧長德和他的夥伴,被叮咬得非常狼狽,臉頰、額頭、雙手和大腿等多處中傷,讓他和夥伴兒們奇癢難耐,受了蚊子咬傷的夥伴兒,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可是他不行,他是項目經理。上百號的人都在看著他啊!身上的傷在痛,他咬緊牙關不停地堅持著。他必須堅守崗位,這意味著白天也必須盯在現場,隨時處理出現的施工問題。難得晚上休息,他還要伏案處理技術資料,許多技術數據都必須在夜晚清理出來,寧可數據等人,不能讓人等數據啊!這就是盧長德的“邏輯”!多少次,他在大白天裏,在現場的工地上把要交代的工作剛剛說完,就由於勞累過度呼呼倒地睡著了,夥伴兒們看著心疼啊!

人心都是肉長的,看到倒在工地上的盧長德,有的夥伴默默地流下了淚水,難怪有人說:“人都是肉長的,可偏偏盧長德是鐵打的,要不是鐵打的,能在個把月的時間裏多次睡倒在工地上嗎?”也有人說:“鐵,遇到風雨也會變質腐爛,可是盧長德比鐵硬多了。”在工程建設最關鍵的四天四夜裏,愣是沒在床上躺一分鍾,困得實在不行了,才會找個背風的地方打個盹。這種幹法,變幻莫測的老天服氣了,桀驁不馴的青藏高原低頭了,他們能不低頭嗎?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他們將施工的任務生拉拉提前了四十多天!

盧長德的行為,不僅感動了周圍的夥伴,也感動了多少原鐵道部的領導者和置身一線的專家。原鐵道部的副部長兼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永福驗收完工程,他凝視著眼前的這位又黑又瘦的年輕人,由衷地讚歎道:“你真算是員虎將啊!”

正是這虎將,打出了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在整個青藏鐵路建設的威風,無論是哪個建設部門。有多重大建設項目,有多麼難啃的骨頭,都願意交給這樣的虎將。那年,青藏鐵路第二十四標段開工,盧長德又出任項目經理。可以說,這是更艱難的施工區段。這個區段位於海拔4650米,屬於嚴重高寒的藏北那曲桑雄嶺,氣候異常惡劣,時下剛進入十月,這裏就大雪紛飛,寒風呼嘯。盧長德帶著3名技術人員和16名職工,扛著測量儀器,徒步在工地上開始了中樁複測,由於嚴重的高原反應,盧長德感到頭疼、惡心、渾身無力。回到駐地後,他兩腿發軟,嚴重缺氧,醫生趕緊給他吸氧、輸液,命令他休息,可是第二天他還是出現在工地現場,同專家們一起研究施工方案,愣是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

盧長德忙,忙到什麼份上?說是忙到忘記了家,一點都不過分。在那段時間裏,他不知道自己的施工駐地沒有信號,固定電話線路又出了故障,他竟然沒有工夫找人去修,可是工作照幹不誤。誰曾想,這樣忙忙乎乎一晃三個月,他不僅沒回家,竟然忘記了給家裏打電話。家在蘭州的妻子急了,放走了一個大活人,怎麼能忙到三個月忘記給家裏打電話的程度呢?帶著這樣的疑惑,甚至有幾分氣憤,妻子從蘭州乘火車趕到了格爾木,在那裏她找不到一個熟人,隻好憑著記憶轉車到那曲,車到那曲她花高價打出租車讓人拉到了施工駐地,當她第一眼看到盧長德的時候,一下子愣在了那裏,這是她的愛人盧長德嗎?離家隻不過是三個多月的時間啊,怎麼黑瘦得像被扒下了一層皮?痛惜難忍的妻子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她抱著眼前又黑又瘦的盧長德放聲大哭,這情這景讓周圍的夥伴兒也忍不住流下淚來,此時的妻子心疼地捶打著盧長德,哭喊著說;“長德啊,你快回家歇歇吧,咱頂要緊的是命啊!”盧長德這個鐵漢子,這個青藏鐵路建設中名副其實的鐵漢子,此時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淚水,他回答妻子的卻是那麼輕鬆的兩句話,“你不用操心,我好著呢!”

這樣的虎將能不贏得社會的信賴、同行的尊重嗎?正是這樣的虎將,在青藏鐵路建設的赫赫戰績,感動著青藏鐵路的建設者,也感動著各級領導,甚至我們的胡錦濤總書記。2006年7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來青藏鐵路視察中,親切地接見了他和另外四名青年工人。在他的項目技術室裏,胡總書記深情地說道:“鐵路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鐵路建設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你們是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隊伍,修建青藏鐵路這幾代人的夢想,今天在你們手中實現了。感謝同誌們為青藏鐵路建設做出的貢獻!希望你們為國家鐵路建設繼續努力奮鬥。”

第二章

人們說:旗幟就是力量,信念也是力量。一萬三千名幹部職工高舉深化改革和科學創新的旗幟,在黃河流域,在天山腳下,在東北大地,閩南地區,不斷擴展自己業績的時候,人們驚喜地發現:隨著閃亮的軌道不斷地向前伸延,拔地而起的樓群橋梁如春筍般閃現的時候。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用勤奮的汗水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千山萬水間,他們自豪地說:“這就是我們書寫的曆史。”

曾幾何時,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以自己睿智的進取,始終不渝的信念和踏踏實實的作風贏得了客戶贏得了人心,隻幾年的工夫,一支高素質的科技隊伍在闖蕩市場的過程中,憑借著他們自己的技術實力而獲得社會上的認可。他們投入了大額資金購置了移動式焊軌車、搗固車、穩定車等大型專業施工機械。在福廈、京石可用專線中標後,又購置了兩套900噸製梁、運梁、架梁設備。為滿足新建時速200公裏鐵路施工,購置了165型架橋機。不但具備了客運專線等大型鐵路工程建設技術裝備要求,而且在有條件的鐵路施工作業中實現了機械化。

有了雄厚的實力,自然就有了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的實力和資格。而這種實力和資格經過幾年的打磨和拚搏已被同行和國內外市場所認可。這不僅表現在鐵路各種建設中,還表現在他們“麵向全國、做強主業、鞏固原有市場建立新網絡”的思路,得到了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