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篇 5.

詩書畫三絕合一傳美名

鄭板橋的書法綜合草、隸、篆、楷四體,再加入蘭竹筆意,寫來大小不一,歪斜不整,他自稱這種書法的名字叫作“六分半書”。鄭板橋以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筆致來增強文字的氣勢,並以“亂石鋪街、浪裏插篙”形容他的書法變化與立論的依據。鄭板橋的書法、詩詞與畫是統一結合的一個整體,這三者之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被鄭板橋創作於宣紙上。

我國古代,士大夫往往在畫圖、題畫詩中表露清高、堅貞、虛心之意,但由於曆史的、社會的多方麵因素,這些士大夫對人生的挫折、社會的不公往往采取遠離生活,逃避現實,隱遁山林,寄情於自然丘壑的態度,作品大都是以閑情寄興、自娛娛人的為多,即使有感而發的題詩也是泛泛而談,有它的局限性。

但也有例外,“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的題畫詩卻有所不同,他已擺脫傳統單純的以詩就畫或以畫就詩的窠臼,他每畫必題以詩,有題必佳,達到“畫狀畫之像”與“詩發難畫之意”,再加上鄭板橋獨樹一幟的書法,立刻使得他的詩畫映照,無限拓展畫麵的廣度。

鄭板橋出身書香門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50歲起先後任山東範縣、濰縣的縣令。

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鄭板橋,在他的頭腦中有著“得誌加澤於民”的思想。正是這種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對連年災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開倉賑貸”、“捐廉代輸”等舉措,這引起了貪官汙吏、惡豪 劣紳的不滿,被貶官。而“難得糊塗”這4個流傳廣泛的字就是鄭板橋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鄭板橋書、詩、畫三絕,最擅長畫竹、石、蘭、鬆、菊。鄭板橋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曾作過一幅畫《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畫中題詩道: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畫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現”,這題詩,不再是無感而發的題詩。通過畫和詩,使我們聯想到了板橋的人品,他身為知縣,從衙門裏處所的竹聲,聯想到百姓困苦疾聲,說明他心中裝著百姓,情感鏈係在百姓身上。

這時畫中的竹葉有了形象的擴展,鄭板橋開倉賑貸,救濟災民的 場景一幕幕地浮現在人們腦海裏,“凝固的瞬間”在讀閱者的腦海裏變成了無限延續的故事,好似極富感染力的小說那樣,扣人心弦,發人深思。

寥寥幾筆竹葉,簡練幾句題詩,強烈如同天空驚雷一般的字跡讓人倍感作品中蘊藏著的深刻的思想、濃濃的情意。再有幾幅是鄭板橋被貶官後離開濰縣,三頭毛驢一車書,兩袖清風而去,臨行前後作的畫,其一畫竹圖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