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 1.(1 / 1)

神農架 1.

一、自然概況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西部房縣、興山、巴東三縣交界處。1986年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麵積7.6萬公頃。現已加入國際《人與生物圈》計劃保護區網。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享譽國內外。

(一)神農架的地理狀況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西南高山與華中丘陵的過渡地帶,屬於大巴山脈的延伸部分,地質結構為晚前寒武紀典型地帶,氣候是以北亞熱帶向中亞地帶的過渡區域。這裏保存了較為完好的原生和次生生物群落,是研究生物物種多樣性、典型性以及植被自然演替規律的理想場所,是我國西南、華中、華南、華北和西北動植物區係的彙合地,包含著半個我國的植物種類和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三種植物垂直分布類型。

遠古時期,神農架林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經燕山和喜馬拉雅運動,逐漸提升成為多級陸地,並形成了神農架群和馬槽園群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層。

神農架位於我國地勢第二階梯的東部邊緣,由大巴山脈東延的餘脈組成中高山地貌,區內山體高大,由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區內山勢高大,山巒重疊,山坡陡峻,河穀深切,峽穀縱橫,絕壁高懸,山峰挺拔,氣勢雄偉。

神農架平均海拔1700米。山峰多在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20座。最高峰神農頂,海拔為3105.4米,成為華中第一峰,因此有“華中屋脊”之稱。西南部的石柱河海拔僅398米,為境內最低點,相對高差達2706.4米。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山地,在新構造運動時期,處於湖北省上升的中心,因而遭受侵蝕、剝蝕的影響較強,山體頂部地形平緩,比較開闊,形成高山台地。隨海拔高度的降低,山體遭受強烈的切割,地形陡峭,形成“V”型深切河穀,山體坡度一般在30度至50度之間,係典型的峽穀地貌,坡麓與階地發育不全。

神農架地貌類型複雜,主要為山地地貌,還有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和第四紀古冰川形成的冰川地貌。

(二)神農架的氣候特征

神農架位於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區,氣溫偏涼而且多雨,年平均氣溫為12度,年降水量900毫米至1000毫米。

由於一年四季受到濕熱的東南季風和幹冷的大陸高壓的交替影響,以及高山森林對熱量、降水的調節,神農架形成了夏無酷熱、冬無嚴寒的宜人氣候。當神農架保護區域外的城鄉夏季普遍是高溫時,神農架卻是一片清涼的世界。

神農架的氣候,隨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低一度左右,季節相差三天至四天。隨海拔增高,漸次迭現暖溫帶、中溫帶、寒潮帶等多種氣候類型。境內不同地點的溫度,從冬季最低零下20度至夏季最高溫37度。9月底至次年4月為神農架的冰霜期。

“山腳盛夏山頂春,山麓豔秋山頂冰,赤橙黃綠看不夠,春夏秋冬最難分”是神農架氣候的真實寫照。神農架立體小氣候明顯,“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現象常有發生。其氣候時空變化較大,有“6月雪,10月霜,一天有四季”之說。

(三)神農架的重要價值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立體小氣候,使神農架成為我國南北植物種類的過渡區域和眾多動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帶。

神農架擁有當今世界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係統。境內森林覆蓋率百分之八十八,保護區內達百分之九十六。這裏保留了珙桐、鵝掌楸、連香樹等大量珍貴古老的孑遺植物。

神農架成為世界同緯度地區的一塊綠色寶地,對於森林生態學研究具有全球性意義。

寒武紀是在地質時間上約為五億七千萬年前至五億五百萬年前古生代初期的一段地質時間。它可區分為三個時期:始寒武紀、中寒武紀、以及後寒武紀。

馬糟圓群主要由白雲質礫岩組成,夾有白雲質砂岩、碳質白雲質粉砂岩,頂部為白雲岩。從下至上含火山碎屑,包括下部八裏埡組和上部火燒尖組。

連香樹 是一種古老稀有的珍貴喬木,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香樹星散分布於皖、浙、贛、鄂、川、陝、甘、豫及晉東南地區,數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