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足本土 完善自我 借鑒超越(1 / 3)

立足本土 完善自我 借鑒超越

專家來稿

作者:周星

電影走出去是文化傳播的迫切命題,但電影需要在本土良好發展趨向中確立正確觀念,需要破除陳俗,改變急切“走出去”的一窩蜂的偏狹,糾偏電影類型片倡導的不恰當單一性,改變自我創作不足的搪塞和缺乏自信力的表現誤差。

中國電影要躍升到世界文化前沿,就需要考量其創造性藝術的呈現能否實現。創意是電影藝術長足發展的法寶。在突破以往、創造新類型上,在突破視覺技術障礙、創造奇觀藝術上,在吻合世界潮流的技術發展上,都應當大踏步前行。隻有把握本土文化特色並發揚光大,才能讓文化強壯而走出去,文化中國夢的精神才能傳播久遠。

一、現實背景分析

中國電影的迅猛發展有目共睹,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接近300億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但和全球第一市場的好萊塢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相比,卻又有相當大距離。根據國家發布數據,2014年中國電影的全國電影總票房296.39億元,同比增長36.15%,其中國產片票房161.55億元,占總票房的54.51%,相比上半年好萊塢大片走進來而超越半壁江山,年終扭轉被動局麵的意義無疑重大。但要承認,在世界電影的文化影響力上,中國電影還顯然有限,中國市場越來越吸引著好萊塢為主的域外占領欲望,近年越來越顯見的外來影像的“走進來”、或者搶進來的洶洶勢頭,從擴大限額到中外高度合拍等,都可見試圖搶占更大中國市場份額的顯見意圖。

人們早知道好萊塢六大公司在中國開辦了辦事處,而我們自己的走出去卻困難重重。從國內票房增長來看,中國電影快速發展,2010年超越百億後,很快在201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就攀升到217.69億元,隨之1年後就接近了300億。從數據看,2013年已經比起前一年同比增長27.51%,而2013年國產影片市場份額高達58.65%。在2013年新增的近47億元票房中,國產影片貢獻率也高達96%。可以說,在本土,國產影片獲得了與好萊塢抗衡的競爭實力。2014年,票房收入雖然較2013年增長了78.7億元,但國產片票房占總票房的比例比2013年卻有所下降,僅占據2014年第一位的《變形金剛4》就接近20億票房收入。相比而言,而國產片第一票房的《心花路放》是11億,似乎折射著其間的差距。至於走出去的步伐則令人堪憂。2013年,國產影片海外票房和銷售總收入14.14億元,同比增長33.02%。2014年微微上升到18.7億元,增長32.25%。2014年美國電影海外市場收益146億美元,中國則僅有3億美元,這正是走出去的巨大差距。

這是必須正視的文化傳播和文化建設問題。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文化也日漸凸顯要求相匹配的“走出去”欲求,於是,無論是對文化還是作為包容其中的電影“走出去”的議論越來越高揚。從根本上看,認同文化最大限度的“走出去”——走出國門擴大影響,對於泱泱大國而言,是必要之舉。而文化的傳播是一個極具有誘惑力的話題。但如何才能具有走出的影響力,卻需要認真思考,文化走出去非簡單口號而是堅實的行動。強大的文化理應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而強化與堅守本土文化傳統與精神,是最為基本的立足點。增強文化自信力和多樣性呈現,是文化傳播的氣度所在,強悍的文化需要精神氣度的感染和傳播,而創新自身的文化現代性,也創造國家文化的強大感染力,是文化強壯的真實基礎。就電影而言,更為凸顯了上述認識的意義。顯然,隻有注重這些,文化走出去才有可靠的依托。於是,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形象最為根本的構成,在積弱積貧的時候依然有文化的形態,而經濟昌盛國富民強的時候,文化的相貌更為耀眼,也更具有傳播強力。我們說,中國已到了需要和發展強勢狀態相匹配的文化強化傳播的關口。但顯然,文化的呈現與傳播,還需要從審視和凸顯上開始人手。

電影走出去是一種文化認知,實際上即如何確認文化或者電影的內在精神和內涵,使之具有傳播擴展的堅實力量。但首先必須正視的是和走出去相對應的自身內涵,即不能忽略和走出去相關的走進來——走進人心的意義。對電影的主體觀眾年輕人而言,如何看待本土創作的影響就可以窺測問題的所在。每當聽到年輕人談及因為看了某部好萊塢電影、或者韓國電影後津津樂道,往往脫口而出的一句習慣語是:看看人家電影,把中國電影甩出幾條街,此時難免心痛,但冷靜下來卻不能不有所認同,因為我們的電影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世界影響力依然是一個問題。在這裏,大眾直觀話語所針對的,正是同一個時間段他們所對比的中外電影,而且也都是在內地市場收益幾個億的片子。當評價口碑和市場反差時,思考就必須深入:即我們市場和輿論是不是呈現“高票房”、“低評價”的反向異態,人家則多是高票房高評價正態。這一個損毀傳統的內容和表現性之間應當同一性法則,卻在這兩年電影業突兀呈現。近年中國電影的口碑評價和票房反比的現象日漸增多,必然促發和警醒我們反思:是不是在當下電影的觀眾、市場、創作這三方麵都出現了一些問題?觀眾為什麼要擁戴一些他們評價明顯不好,或者評價不高的作品,一定存在文化上不盡如人意的狀態。而市場為什麼就容納著明顯得不到好評的創作,也顯示市場的走向中需要調整引導。而作品不能實現正向評價卻如何可以得到出人意外的收獲,更是需要嚴肅思考的問題,因為這在觀念上觸及了文化價值和事實存在之間的矛盾。問題的膠著點,顯然是自己的文化生態的不如人意。當文化的自然性呈現不高,和文化的優良性狀態不佳而令人吃驚時,文化的氣性就需要審視了,隻有如此,建設和發展才有可能。

顯然,遑論是否走得出去,首先還是要解決走進人心、走向文化前沿、走到時代發展的現實中問題。電影原本是青年的最為喜歡的對象,他們的心理需求也是一代人的心理期望首先應滿足。而處在世界一體的背景下,青年的喜好往往具有相同性。比如對於魔幻電影的愛好似乎全世界青少年都一樣,而對於喜劇和青春題材創作的接近也可以得到一樣的熱情。在高科技造就的電影目前,正是全球青少年的擁戴一樣而推動了成批創作的風行。所以,電影文化的傳播需要有清晰的觀念,當下的文化傳播如何判斷,需要更為闊達的視野。在上述良好願望的實現過程中,我們的文化判斷和文化傳播目標是否可以實現?需要從現實狀態梳理開始。

二、現實問題破解

電影的文化含量至關重要,而文化看待的角度必然修正。當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引擎和發展最為迅速的經濟體,世界的眼光都投注到這一個複蘇的國家,而複興中國夢的呼聲越來越響亮的時候,文化中國的影響力的要求必然也日益興旺,於是文化傳播的自信力也逐漸增強。但顯然,相比起經濟的令人矚目,文化的傳播還多少是一廂情願的熱望;而相比起西方世界的文化傳播而言,中國文化的傳播劣勢更為明顯。承認這一點並非自我氣餒,恰恰是不甘心而不能認可。但僅僅從人們對於西方世界對於媒介占據控製力而言,我們就可以確認世界文化傳播力的有限,而在這後麵則是顯然的中國文化的世界認知局限。需要強調,從這一個統見透視點來看待的人不多,因為時常從意識形態的角度看待,自以為是的拔高卻不見虛心分析的鄭重,沒有意識到其實正是如此本身就是文化話語權受限的所在。從傳媒掌控高低看文化傳播將越來越凸顯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