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要挾(2 / 3)

我說這些你明白了嗎?還有,這個地府的老大閻王和我們茅山教也有點交情,上麵的事情要是抓不住牛頭馬麵的小辮子你就隻能去求閻王了。

閻王又叫豐都大帝又稱“北陰大地君”,為陰間諸鬼之總管。豐都成為鬼城,此地成為豐都大帝的治所。豐都山有十殿王,由十方救苦天尊所化,掌管地獄十宮。依次為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下麵要說的是五殿閻羅王的故事,傳說他是包拯下世而來,所以又稱包閻王。

講到包拯,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戲曲,自古以來就數不勝數,現在的影視作品裏,他也是經常出現的人物。

在民間故事裏,包拯稟公執法,無論是皇親國戚、文武百官還是普通人,若是果真犯了重罪,在包拯這裏都沒有什麼情麵可講,唯一的區別待遇,隻是鍘刀的包裝不同而已,也就是傳說中的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

開封府是不是真有這麼三口鍘刀,誰也不知道,不過另一些民間故事的內容就實在有待商榷了。

據說,包拯幼失雙親,全靠嫂嫂撫養長大,但他鐵麵無私,後來他的侄兒枉法害人,也被他大義滅親。

其實這個故事要被老包聽見,他肯定叫苦連天。因為包拯的父母還是挺長壽的,親眼看到了兒子考中進士的場麵。金榜題名時的包拯二十八歲,出任大理寺評事,正是青年騰達的時候。但由於父母年紀已老,孝子包拯先後辭去了建昌縣令、和州稅監的官職,留在家鄉侍奉父母。直到十年以後父母先後病逝守孝期滿,他才重新出仕為官的。怎麼能說他父母早逝,靠嫂嫂哺育成人呢?

另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鍘美案,那是戲劇舞台上的經典劇目了。說的是陳世美中了狀元就拋棄父母妻兒去當駙馬,妻子秦香蓮千裏尋夫,反倒被他派人追殺。秦香蓮進京告狀,開封府尹正是包公,他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不顧太後公主的哭鬧,堅持稟公執法,將陳世美一刀兩段。

因為世間負心漢太多,這故事也特別受歡迎。不過我們可以想得到,這也是個杜撰的故事。皇子公主的婚配由於往往牽涉到複雜的朝局,史書都是有記載的,駙馬名錄裏壓根就沒有陳世美其人。

更重要的是,包拯為官以後,共曆宋真宗宋仁宗兩朝帝王。宋真宗隻有兩個女兒,長女夭折,次女自幼出家為道士。宋仁宗根本就沒有要嫁人的姐妹,陳世美又上哪兒去娶這個子虛烏有的“皇姑”至於宋仁宗自己,倒是有十三個女兒,可是其中九個女兒夭折,剩下的四個女兒中,在仁宗朝出嫁的隻有袞國公主,嫁的是自己的表哥,還夫妻不和,死在丈夫前頭。至於其它三位公主,更是在包拯去世後才長大成人的。包拯當然不可能去摻和這幾位公主的家庭內務。

另一個關於包拯的著名劇目,就是“狸貓換太子”。故事說宋真宗的李宸妃與劉德妃同時有孕,李妃先生下了兒子,劉妃暗中讓人用剝皮狸貓換走了皇長子,後來又將李妃的兒子據為己有。真宗以為李妃生的是個怪物,將她打入冷宮,反將劉妃立為皇後。後來李妃逃出皇宮,流落民間為丐,李妃之子則登基為宋仁宗。包拯為官,得知其中內情後,將流落民間的李妃帶回京城,施計讓他們母子相認,劉太後則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曆史上確實有宋真宗的德妃劉娥抱養李宸妃之子(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並據此為皇後、太後的事情,但事情的前因後果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劉娥抱養兒子時,李氏還隻是她的侍女,不是什麼宸妃,整件事也是在真宗的許可下進行的。劉娥與養子仁宗之間有母子之情,對李氏也還算厚道。而仁宗也要等到劉太後與李宸妃都去世之後,才能知道自己的身世。

更重要的是,李宸妃死於明道元年(公元1032),劉太後死於明道二年(公元1033),這時候的包拯正辭官在家侍奉老病的父母,得到景佑四年(公元1037)才重新出仕為官呢,李宸妃怎麼可能去找他告狀,他又怎麼可能領著李宸妃進宮認子呢。

其實真實的曆史比民間傳說更有戲劇性,包拯審斷的案子中,就有一起匪夷所思的“假皇子案”。宋仁宗曾多次將宮女放歸,後來就有一個叫冷清的人在一名道士的策劃冒稱是宋仁宗與宮女的兒子。這樁案子一時沸沸揚揚,宋仁宗自己也態度含糊,於是誰也不敢定案。隻有包拯冒著風險堅持調查,最終了結了此案。

宋仁宗最寵愛張貴妃,將她的叔父張堯佐一路加官晉爵。當時的禦史中丞就是包拯,他堅持原則,不同意讓無才無德的張堯佐擔任宣徽使一職,他一連上了三道奏章彈劾,還為此與仁宗麵對麵地發生了爭執,氣得皇帝說不出話來。為此宋仁宗下朝後還向張貴妃抱怨,說:“你隻知道要宣徽使,哪知道包拯正在做禦史!”

因為與張堯佐勢成水火,包拯後來調任河北轉運使、授龍圖閣直學士。但他的剛直不阿、全心為國也讓宋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年後包拯便回到了京城,並且成了開封府尹,相當於現在的京城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