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鎮罡珠(1 / 3)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文王常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萬成為傳世之寶。春秋戰國之際,幾經流落,最後歸秦,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劉邦。入唐後不知所終,後世所稱之傳國玉璽被傳即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和氏璧是一個謎,並且極富傳奇色彩。兩千多年來的曆史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它的記載和傳說,有許多文人墨客的詩文吟詠。我朝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王春雲博士2011年1月18日在廣東省地質局719地質大隊肇慶“719論壇”上表示,和氏璧與傳國璽是兩件獨立的國寶。“琢璧為璽”的故事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沒有文獻和事實根據。

和氏璧麵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禦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禦璽獻給了劉邦,禦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禦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亡後,禦璽被隋朝蕭皇後帶到突厥,直到唐貞觀四年禦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禦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禦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隻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後來,這個和氏璧又做成了傳國玉璽,關於這個傳國玉璽的下落更是撲朔迷離。

話說東周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見鳳凰棲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鳳凰不落無寶地”之說),於是他將此璞石獻給楚厲王,經玉工辨識認為是石塊。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以前罪斷去右足。至楚文王時,卞和抱玉痛哭於荊山下,哭至眼淚幹涸,流出血淚。文王甚奇,便命人剖開璞石,果得寶玉,經良工雕琢成璧,人稱“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篇》。

楚相國昭陽,滅趙敗魏,威王將和氏璧賞賜昭陽。一日,昭陽率百餘賓客遊覽赤山,席中應眾人之請,出璧傳視。其時山下深潭有丈許長大魚及無數小魚躍出水麵,眾人爭睹奇跡,及至散席,發現和氏璧不翼而飛。當時未發跡的張儀,正在昭陽門下,眾人懷疑“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後來張儀入秦為相後也還以報複。但和氏璧終無下落。此案至今無解。

趙國太監繆賢偶然以五百金購得和氏璧,趙惠文王聞訊,將璧占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數十年後,秦滅趙,和氏璧終於落入秦國。

秦贏政統一我朝,稱“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璽,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形同龍鳳鳥之狀,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代代相傳,因此稱為“傳國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拋傳國璽於湖中,祀神鎮浪。8年後,使者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獻上。傳國璽,夫複歸來。其事真假難辨,也是一千古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