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終現墓道口(2 / 3)

第二天早朝時,高宗傳出聖旨,定梁山為陵址。袁天罡一聽,仰天歎曰:“代唐者,必武昭儀。”他怕將來受牽連,就辭官不做,出外雲遊去了。

陵址選好後,如何定名,群臣爭論不休。有大臣建議:太宗山陵名曰昭陵,有昭示帝氣之意,陛下陵就定名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澤。長孫無忌奏曰:“梁山位於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乾位,乾為陽,為天,為帝。長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為陛下萬年壽域的天堂帝都,人間、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為帝王。依臣之見,就定名為乾陵吧!”高宗聞聽十分高興,遂定名為乾陵。長孫無忌哪裏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說梁山陰氣彌漫,不能選作陵址。今定名為乾陵,豈不注定有女人為帝嗎?後來的一切發展都應了袁天罡的預言。

傳說畢竟是傳說。據文獻記載,弘道元年高宗死後,但武則天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憾”的遺願,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了吉地,命吏部尚書韋待價為山陵使,戶部郎中韋泰真為將作大匠,動用兵士和民工20餘萬人,按照“因山為陵”的葬製,將梁山主峰作為陵塚,在山腰鑿洞修建地下玄宮。《新唐書·陳子昂傳》載:“山陵穿複必資徒役,率臒弊之眾,興數萬之軍,調發近畿,督扶稚老,鏟山背石,驅以就功。”經過三百多個晝夜的緊張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時,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後乾陵營建工程繼續進行。

22年後,武則天於神龍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則天的問題上,朝廷發生了一番爭論,中宗欲滿足母後“歸陵”的遺願,大臣嚴善思極力反對。他說:“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動尊者而後葬入。則天太後卑於天皇大帝,今若開陵合葬,即是以卑動尊,恐驚龍脈。臣聞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今若開陵,必須鐫鑿。動眾加功,為害益深。望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別起一陵,既得從葬之儀,又成固本之業。若神道有知,幽途自當通會,若以無知,合之何益。”寬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開乾陵埏道,啟開墓門,於神龍二年五月將武則天合葬入乾陵玄宮。從此,乾陵成為我朝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兩帝的陵園。合葬武則天後,中宗、睿宗朝又將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園的所有營建工程經曆了武則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曆時長達57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