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職主婦看日本女性價值觀的變化
出類拔萃
作者:周琴
摘 要: 日本社會一直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分工觀念,認為女性應以結婚為天職,已婚女性的主要職責是撫養和教育孩子,做好家務,照顧丈夫的生活,當好丈夫的賢內助。本文從專職主婦階層入手,通過對比不同年代背景下價值觀的變化分析日本女性價值觀的改變曆程。
關鍵詞: 專職主婦 價值觀 變化
日本專職主婦階層是在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中,在社會結構變遷、家庭結構變遷等社會變遷背景下產生的,也是在日本政府和企業共同影響下形成的。專職主婦們雖未身處經濟建設的第一線,卻在家庭中默默承擔全部家務,全心全意支持丈夫,使之無後顧之憂地投身工作。隨著時代變遷,專職主婦階層不僅在數量上發生了變化,主婦們的價值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1.泡沫經濟時代:“犧牲自我”的價值觀
專職主婦對日本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被視為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因素之一。因此,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政府用減稅和無償養老金優待專職主婦,使專職主婦階層享有一定社會地位。當時不少年輕女性的理想就是做個幸福的專職主婦,不少人認同“結婚是女性的一種長久性就業”這一觀點。深深影響當時女性的擇偶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泡沫經濟時代,日本女青年的擇偶要求是“三高”,即收入高、學曆高、身材高。大多數妻子希望丈夫的高收入可以讓自己輕鬆、自在地生活。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日本女性較為認同“男尊女卑”價值觀。她們視婚姻為職業,視丈夫為家庭的絕對支柱和依靠;仰視自己的丈夫,認為女性的價值就是相夫教子,做賢妻良母。忽視自身價值,以一種近乎“犧牲”的奉獻精神投入到婚姻和家庭生活中。
2.二十一世紀初:人妻職責的價值認同需求
2005年日本朝日電視台熱播了一部以中年夫妻離婚為題材的電視劇《熟年離婚》。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別是為了家庭辛苦工作了35年的丈夫及婚後相夫教子、為家庭默默奉獻的妻子。歲月流逝中,這對夫妻的感情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很大鴻溝。丈夫退休後回到家中,本想好好陪伴家人,與妻子安度晚年,不料卻聽到妻子宣布要和他離婚的消息,令他十分震驚。妻子說,為了這個家,為了常年加班的丈夫,為了孩子,她放棄了本來屬於自己的生活。如今丈夫退休了,她作為妻子的職責也完成了,從此要過一種既不是母親又不是妻子而屬於自己的真正生活。劇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產生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丈夫總強調自己辛苦賺錢養家,對妻子的家務勞動和家庭貢獻缺少認可,也很少表示感謝。日久天長,妻子在家庭生活中產生挫折感和失落感,很難體會到丈夫的關愛,所以最終選擇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