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京門傳奇之:宣武門斷送了大明朝(1 / 1)

23.京門傳奇之:宣武門斷送了大明朝

樂活北京:咂摸京味兒找幸福

宣武訛稱順治門,曆局洋人編皇曆,大象開門緣大水,城頭報時鳴午炮

宣武門在明初曾經沿用元代舊稱順承門,出自《易經·坤卦》“萬物資生,乃順承天”的典故。但是明朝更改為宣武門以後,人們仍愛稱其舊名順承門,到了清朝又被訛稱為“順治門”。有個滿族禦史未審詳情,冒然上奏說,“順治”是先帝的年號,不宜用作城門名稱任人喊叫,並且建議更改。乾隆皇帝幽默地批示道“著侍衛帶領該禦史,看明該城門石額名稱,據實回奏”,其實那石頭匾額上邊用滿漢二文題刻的分明就是“宣武門”三字。

明朝的軍製,分為都督府、都指揮使司、衛指揮使司、千戶所四級管理。都督府設在北京大明門西側,共有左軍、右軍、中軍、前軍、後軍5個都督府,相當於5個大軍區司令部,分統全國各地的都指揮使司,合稱為“五軍都督府”。

衛指揮使司,簡稱“衛”,相當於軍分區。每個衛配屬官兵5600名,長官為正三品指揮使。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後,在北京駐紮了72個衛,稱為“京衛”。其中有26個京衛為皇帝親軍,負責隨侍皇帝,警衛宮禁。另有15個京衛負責軍事工程和守衛皇陵。其餘的京衛編為三大營,號稱京軍,即“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京衛在北京城各有營地,如安定門內駐紮武德衛營,後來訛變為五道營胡同,阜成門內駐紮濟州衛營,後來訛變為機織衛胡同,西四北六條舊稱衛兒胡同,原是燕山前衛的駐地。明朝京軍三大營的大教場設在德勝門外和安定門外,那裏至今留有教場口街和西營房胡同這些帶有軍事色彩的地名。

明萬曆皇帝時期,努爾哈赤在關外崛起,戰事頻繁。總督京營的官員建議將教場改設在城裏以利安全,位於宣武門外但是還在南城之內的將軍教場就開設於此時。

到了明崇禎皇帝時期,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清軍侵襲,危機更加嚴重,崇禎皇帝大力整頓京軍,卻又任命了大批太監充當統帥。崇禎十年(1637年)八月,崇禎皇帝巡閱北京城防,來到宣武門外教場閱兵時,看見旌旗林立,盔明甲亮,官兵齊呼萬歲,他心中大悅,在宣武門城樓上召見了總督京營和協理京營的兩位將領,每人賜飲3碗禦酒,並且連金碗一並賞賜。然而《明史·兵誌》說,這隻是“徒為容觀”的虛假場麵而已。因為京軍統帥是太監,將領是太監的走狗,他們全都不懂軍事,平時每天到教場應付操練的隻有二、三百人,天還未黑就散夥了。果然,1644年李自成軍隊打到居庸關,京軍迎戰時“聞炮聲潰而歸”,京城隨即陷落。

因為昔日的教場占地龐大,所以日後在教場舊址上形成了教場口胡同和教場頭條至校場小九條等12個以“教場”命名的胡同。

宣武門內的南堂,係意大利教士利瑪竇於1605年創建,是北京最早的教堂。明朝本來不許洋人在京城常住,但是萬曆皇帝對利瑪竇贈送的自鳴鍾愛不釋手,擔心一旦損壞無人能修,這才破例留下了利瑪竇。利瑪竇將南堂辦成了傳播知識的科技博物館。明末崇禎年間,曆書失準,禮部尚書徐光啟在南堂西側設置曆局,聘請南堂教士湯若望一同編製新曆。新曆編成尚未及啟用,明朝即已亡國。湯若望將新曆呈遞清政王多爾袞,被采納為清朝皇曆,並且在封麵上標注“依西洋新法”,以示其先進性。此後清朝200多年使用的皇曆,都是在此處曆局編製的。

宣武門地勢低窪,易於積水。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夏季,五月二十九日至六月初十日,北京連降12天大雨,積水淹沒宣武門門洞,致使城門無法開啟,最終還是從象來街的象房(舊址在今新華社)牽來了大象,才將城門拉開。

清初順治年間,在北海白塔及內城九門城牆上各安置5門大炮,作為報警號炮。1924年底,溥儀被驅逐出宮後,一向經管鍾樓、鼓樓報時的鑾輿衛解體不再報時,遂改由宣武門上的大炮在每日正午鳴炮報時,稱為“午炮”。

(來源:《中華文摘》)